[发明专利]调节后处理流程料液中四价镎为五价镎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98102744.X | 申请日: | 1998-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209632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3-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玉;田保生;叶国安;章泽甫;R·奥道依;E·梅尔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F9/04 | 分类号: | G21F9/04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法律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瑛,伍险峰 |
地址: | 1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处理 流程 料液中四价镎 五价镎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具体地说是属于乏燃料后处理中Np(Ⅳ)氧化调价方法。
乏燃料后处理对铀产品纯度有严格要求,其中α活度应低于15000dpm/克铀。回收铀中的α活度主要来自未去除掉的镎和钚。由于镎化学行为的复杂性,在后处理化学流程中难以定量地把它驱赶到某单一废液中(例如高放废液中)。一般来说,镎在流程中的走向相当分散,其中一少部分将与铀进入铀线第二纯化循环,因此必须在铀线第二纯化循环2D萃取器中进一步分离去除镎,以使铀最终产品满足纯度要求。
在共去污一循环铀钚分离中一般使用强还原剂U(Ⅳ),这时Pu(Ⅳ)将还原为Pu(Ⅲ),而Np(Ⅵ)将被还原为Np(Ⅴ)和Np(Ⅳ)。Np(Ⅳ)能被30V%磷酸三丁脂/煤油部分萃取,从而与铀一起进入铀线第二纯化循环。从铀中去除微量Np(Ⅳ)是一困难任务,例如文献W.Ochsenfeld et al.,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3,18,1685公开的分离方法是在铀线第二纯化循环2D萃取器的洗涤段提高有机相中铀饱和度,并配合调整有机相与水相流比,从而达到除镎的目的,但这种方法造成铀的流失较多(约(1-2%)。另一种方法是降低2D萃取器中的酸度,但其效果不理想。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在溶剂萃取前把Np(Ⅳ)氧化为不易萃取的Np(Ⅴ),从而达到有效分离镎的目的。由于Np(Ⅳ)Np(Ⅴ)相互转化时涉及在电子转移前镎的第一配位层中两个氧原子的线性结构的重新组合,因而该反应具有较高的势垒,从而使该氧化还原反应受阻。又如文献J.P.Moulin1978,CEA-R-4912公开的研究结果表明Np(Ⅳ)在1molL-1HNO3-4×10-2molL-1HNO2中在50℃下经300多小时只氧化了不到一半的量。
近年来,也有人设想了在低酸加热条件下氧化Np(Ⅳ)的可能性,如I.S.Denniss and A.P.Jeapes,Recod 94 Vol.1 169文献提到用加热预处理的设想,在文献Solvent Extraction 1990,Part A,549中也提到了在低酸条件加热预处理的设想,但未公开任何具体的工艺条件,相反,他们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一循环铀出口反萃液(简称ICU)中Np(Ⅳ)氧化为不易萃取的Np(Ⅴ)并保持酸度为(2~3)molL-1HNO3时不发生还原或氧化,从而达到有效分离镎的目的。
本发明的调价程序如下:将一循环铀出口反萃液(简称ICU)加热到90℃~亚沸腾,并连续通入亚硝气,使溶液中HNO2浓度保持在10-2~10-3molL-1,反应持续0.5~3小时,然后冷却至30~40℃,再加入支持剂;最后用经过预处理的浓硝酸把Np(Ⅴ)溶液配制成2molL-1或3molL-1HNO3,所说的把浓HNO3经过预处理是指往浓硝酸中加入支持剂,并保证支持剂在浓硝酸中的浓度为10-3~5×10-3molL-1。
使用该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Np(Ⅳ)氧化为Np(Ⅴ),并在酸度升高到(2~3)molL-1时Np(Ⅴ)保持稳定,从而达到有效分离Np的目的,由于该技术为双重无盐过程,从而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可能减少铀线循环数。
下面将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例1.在具有回流器的装置中,先加入含0.12gdm-3Np(Ⅳ)及0.3molL-1HNO3的类似一循环铀出口反萃液(ICU),装置抽空至-30cm水柱,加热至微沸腾,并连续通入亚硝气,使溶液中HNO2浓度保持在1.5×10-3molL-1,反应持续3小时,然后使溶液冷却至35℃,再加入支持剂尿素,尿素量应为亚硝酸浓度的2~3倍。然后在所需加入的浓硝酸中加入尿素,使其在浓硝酸中的浓度为5×10-3molL-1,对浓硝酸进行预处理。最后用经过预处理的浓硝酸把Np(Ⅴ)溶液配制成3molL-1HNO3,其结果分别如下表1、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27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型电脑电视游戏健身系统
- 下一篇:利用蜂巢式单元构造实体图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