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测试机的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105776.4 | 申请日: | 199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97739A | 公开(公告)日: | 1998-11-04 |
发明(设计)人: | 朴末植;崔容豪;咸龙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00 | 分类号: | B60N2/00;G01M7/00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 |
地址: | 韩国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测试 驱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测试机的驱动装置,它利用一个共用的驱动装置沿第一轴选择地使座椅元件往复运动,并选择地围绕旋转轴摆动一个扭转件。更特别地,本发明包括使扭转件沿所述旋转轴反复移动的机构,以一个变化的重力载荷配合座椅元件,以便准确测量汽车座椅耐久性。
通常,汽车座椅由于反复使用和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车的振动而随时间变坏,座椅外层会起皱和/或拉伸,并且由于坐椅者对座椅各部分的循环力,内部的聚氨酯泡沫会被压下,并会失去完整性。因此,在座椅上的不断磨损可造成变形,座椅则起不到设计的功能。
一般,座椅测试机使用一个实物大小的座椅,通过在座椅各部反复加力测试座椅内部的结构和外部的组织。
早期的测试用一个实在的坐椅者。然而,这个方法由于在观察和监视中用过长的时间而受到限制。如此长时间测试产生的是低的效率和不可靠的结果。
为了消除早期方法中的问题进行了各种努力。其中的两个公知方法是(1)日本专利No.1-51767“汽车座椅内部测试机”;(2)专利No.4-15893“坐上下来汽车座椅测试机”中所公布的方法。
日本专利No.1-51767公开的“汽车座椅内部测试机”提出一种测试装置,它使用一个具有一个操作水平仪的倾斜的座椅;一个与操作装置结合的提升弹簧机构;一个与倾斜机构连接的铰链;和一个由手柄控制的提升弹簧机构。一个旋转臂位于座椅背后,使倾斜的座椅复位并提升弹簧机构。分别使用各控制器控制该测试机。
日本专利“坐上下来汽车座椅测试机”包括一个机体,带有第一可前后移动件;第二横向可移动件;第三垂直向可移动件;一个模拟坐椅者坐上和起来的整体测试件;一个旋转鼓,装到整体测试件上,向靠着座椅的各方向加摩擦力。而且,该机具有识别包括斜坡等的路况的特点。
虽然第一种方式通过自动化元件消除了倾斜座椅的反复测试,但它不能测试座椅外部组织和内部聚氨酯泡沫的耐久性和冲击结果。
第二种方式需要组装一个实际的座椅测试座椅的外部组织和对内部聚氨酯泡沫的冲击。而且,它不能预计坐椅者的变化的重量。因此,这种测试的结果比装有可改变重量装置的测试机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都低。
另外,第二种方式要用多个操作装置操作该发明涉及的多个机构,使得制造成本和能耗高。
另一个公知的发明是美国专利No.5,641,917“多轴座椅耐久性测试机”。
它提出的多轴座椅耐久性测试机包括一个座椅架和一个加载的元件;一个位于加载件和座椅架间的前后可选择移动的机构;一个位于加载件和座椅架间的横向可选择移动机构;一个模拟人后部形状的配合件;和一个加载元件,它用垂直加载在垂直方向偏压配合件紧靠座椅。
但是,多轴座椅测试机仍需要用一个实物大小的座椅。它还要几个轴测试座椅的内部;而且,机器的复杂组装具有相同的高制造成本和高能耗的缺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驱动汽车座椅测试机的装置,它利用一个共用的动力装置,使座椅元件沿一个第一轴往复运动,并使一个扭转件围绕一个旋转轴摆动。而且,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驱动装置的数量,使制造成本和能耗下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提供可沿所述旋转轴反复移动扭转件与座椅元件冲击配合的机构,准确测定汽车座椅的耐久性,该座椅元件具有变化的重力载荷,并模拟坐椅者的不同载荷状态。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个驱动汽车座椅测试机的装置,它包括一个座椅元件;一个沿旋转轴移动与座椅元件配合的扭转件;一个共用的动力源,以驱动一个能使座椅元件沿第一轴往复运动的第一机构,并驱动一个使扭转件围绕旋转轴摆动的第二机构;及垂直加载和提升机构,其沿旋转轴移动扭转件,致使扭转件在模拟坐椅者变化重量的重力载荷下与座椅元件配合和脱离。
扭转件也包括一个接触座椅元件的摩擦件。
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由共用的电机驱动,并装有一个减速齿轮,以控制电机的动力输出。
第一机构包括一个下轴向轴,它在垂直向穿过下架,然后连接到第一旋转盘的中心部;一个第一滑动轴,连接到滑动盘上,沿X向运动;和一个第一曲轴,位于第一滑动轴和第一旋转盘之间。
第一曲轴的一端连接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依次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选择盘。第一曲轴的另一端连接到一个第四连接件,依次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滑动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三星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57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