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点材料有效
申请号: | 98107837.0 | 申请日: | 199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25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26 |
发明(设计)人: | 奥富功;关口薰旦;吴经世;山本敦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H1/02 | 分类号: | H01H1/02;H01B1/02;C22C29/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恺东,王忠忠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点 材料 | ||
1.一种触点材料,由含有55~70重量%的平均粒径为0.1~6μm的碳化钨(WC)的银-碳化钨(Ag-WC)合金构成,其特征在于,存在0.005~0.2重量%的当量球径为0.01~5μm并且处于非固溶状态或非化合物形成状态下的碳(C)。
2.一种触点材料,由含有5重量%以下的钴(Co)、55~70重量%的平均粒径为0.1~6μm的碳化钨(WC)的银-碳化钨-钴(Ag-WC-Co)合金构成,其特征在于,存在0.005~0.2重量%的当量球径为0.01~5μm并且处于非固溶状态或非化合物形成状态下的碳(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在由含有0.01~0.5重量%的铁(Fe)的上述银-碳化钨(Ag-WC)合金或上述银-碳化钨-钴(Ag-WC-Co)合金构成的触点材料中,存在0.005~0.2重量%的当量球径为0.01~5μm并且处于非固溶状态或非化合物形成状态下的碳(C)。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在由含有0.05~0.5重量%的铋(Bi)、锑(Sb)和碲(Te)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述银-碳化钨(Ag-WC)合金或上述银-碳化钨-钴(Ag-WC-Co)合金组成的触点材料中,存在0.005~0.2重量%的当量球径为0.01~5μm并且处于非固溶状态或非化合物形成状态下的碳(C)。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处于非固溶状态或非化合物形成状态下的碳(C)高度分散分布在上述银-碳化钨(Ag-WC)类合金中,这些碳(C)粒子间的间隙大于最邻近的碳(C)粒子的大小而进行充分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铜(Cu)的含量从所述触点材料的触点表面沿垂直于该表的方向向内部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点材料的触点的所述表面的另一侧面上设有铜(Cu)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上的铜(Cu)层的厚度不小于0.3m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材料的触点的所述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不大于10μm,其最小粗糙度不小于0.0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材料,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材料在电流1-10mA、施加到所述触点材料的触点的所述表面的电压不小于10kV的条件下,通过断流操作而进行表面加工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783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