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吡喹酮缓释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8110771.0 | 申请日: | 199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60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1 |
发明(设计)人: | 叶萍;陈永军;石耀军;施福恢;林矫矫;李浩;傅志强;田锷;董克难;李伟才;钱承贵;张正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9/52 | 分类号: | A61K9/52;A61K31/495;A61P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跃虹 |
地址: | 20023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喹酮缓释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和预防寄生虫病的药物及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人或动物寄生虫病的药物--吡喹酮缓释剂及制备方法。
吡喹酮为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对血吸虫、牛肉绦虫、猪肉绦虫、卫氏并殖吸虫等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尤其对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具有疗效显著、毒性低、无明显蓄积作用等,并适用于各期血吸虫病患者。
现有的吡喹酮制剂有口服粉剂、普通片剂及缓释片。由于吡喹酮口服后吸收迅速,0.5~1小时即可达到最高血药浓度,并迅速在体内代谢,半衰期仅为1~1.5小时,给药后24小时药物几乎全部从体内消除。因此现有的吡喹酮粉剂或普通片只能用于寄生虫病的治疗,而无法达到预防的目的。即使有缓释片,其预防效果也不理想(见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80~1985》P579)。也有学者希望通过皮下埋植缓释剂对家畜进行寄生虫病的防治,因现有埋植剂体积较大,需经手术埋植,但手术后家畜常发生创口感染而使试验失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既可口服也可注射埋植、安全、释药时间较长、防治寄生虫病感染效果明显的吡喹酮缓释剂。
本发明制得的吡喹酮缓释剂为含有吡喹酮的微囊,每粒微囊直径为0.9mm以下,平均每粒含吡喹酮0.05~3mg,释放期为7~10天。
为了制备上述缓释剂,本发明采用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将含有吡喹酮的乳化剂包裹制成吡喹酮微囊,通过包裹材料半透膜作用逐渐将药物释放。经对微囊中药物的含量测定,根据治疗对象的体重,方便地调节剂量,达到寄生虫病及预防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吡喹酮缓释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用2~4倍的易挥发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乙醇或甲醇溶解1份吡喹酮粉剂,再与1~2倍体积的油剂如:鱼肝油、石蜡油或菜油混匀,逐滴加入到5至10倍体积的0.1~1.4%海藻酸钠生理盐水中,进行水包油乳化,制成吡酮乳剂;用2%醋酸配制0.2~1.0%的壳聚糖溶液,并加入0.1~1.4%CaCl2,制得CaCl2-壳聚糖溶液,用高压喷枪将上述吡喹酮乳剂喷射至CaCl2-壳聚糖溶液剂中,或用高压喷枪将CaCl2-壳聚糖溶液喷射至吡喹酮乳剂中,搅拌10~20分钟,取出形成的微囊,即得吡喹酮微囊。
本发明采用的包裹材料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为大于75%。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备不含吡喹酮的空白微囊,分别等量(100粒/鼠)注射埋植于5只昆明系小鼠背部皮下,观察小鼠对空白壳聚糖微囊中残留的有机溶剂的毒性反应,未见不良反应,一个月后解剖埋植部位,尚可见壳聚糖微囊,也未见炎症反应。
将本发明制得的吡喹酮缓释微囊浸入0.01M PH7.2 PBS(磷酸盐缓冲液)中,室温存放二个月未见崩解。
将本发明制得的吡喹酮缓释微囊浸入无水乙醇中,待无水乙醇完全溶出吡喹酮后测定其含量,一般每粒微囊平均含药量为0.05~3%mg。
将本发明制得的吡喹酮微囊进行溶出度试验测得其8天的溶出度为98%。
将本发明制得的吡喹酮缓释微囊进行治疗小鼠血吸虫病试验。试验设(1)138.4mg/kg吡喹酮治疗组,(2)空白对照组。每只ICR小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0±1条,40天背部皮下埋植吡喹酮缓释剂,4周后剖杀小鼠,用肝门静脉灌冲术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吡喹酮缓释剂疗效计算公式:
减虫率=(1-试验组虫数/对照组虫数)×100%
减雌率=(1-试验组雌虫数/对照组雌虫数)×100%
当吡喹酮缓释剂剂量为138.4mg/kg时减虫率达到64.08%(P<0.01),减雌率更为显著为75.86%(P<0.001)。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吡喹酮缓释剂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试验结果组 别 试验鼠数 解剖鼠数 剂量(mg/kg) 检获虫体数 检获雌虫数 减虫率 减雌率试验组 7 6 138.4 12.50±8.67 3.67±2.73 64.08% 75.86%
(P<0.01) (P<0.01)对照组 7 5 - 34.80±11.0 15.2±3.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0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作短衬裤型尿布或卫生短衬裤的方法
- 下一篇:丝网印花机皮带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