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无效
申请号: | 98111018.5 | 申请日: | 199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0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11 |
发明(设计)人: | 陆长德;陈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H21/04 | 分类号: | C07H21/04;A61K31/7125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200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乙型肝炎 病毒 复制 反义 脱氧 寡核苷酸 | ||
本发明涉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复制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它还可通过3’单磷酸化修饰以提高稳定性,从而提高对HBV的抑制效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估计,全球的HBV携带者大约2-3亿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非洲,全世界的所有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moma,HCC)患者中,有80%是HBV感染者,受HBV慢性感染的人群患HCC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100倍。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8-10%的人群(约1亿人口)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virus)Surface Antigen,HBsAg)的阳性者。根据1980年全国调查,我国现患肝炎的病人约2千万,其中60%以上为慢性肝炎患者,由此可见,由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与其相关的HCC是世界性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直接抑制病毒繁殖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是当今一项紧迫的任务。
HBV是一种嗜肝性DNA病毒,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其感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HBV的感染、繁殖依赖其DNA的复制及基因组的转录和表达。HBV基因组是一个部分双链环状DNA分子,约3.2kb,它含有4个主要的读码框架,它们分别编码核心抗原(preC,C),聚合酶(P),表面抗原(preS1,preS2和S)和X蛋白(X)。控制这些基因表达的顺式调控元件有启动子Cp,Sp1,Sp2和Xp,增强子ENI和ENII,静止子(silencer)和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GRE等。在它们的调控下,转录产生相应的mRNA:3.5kb,2.4kb,2.1kb和0.8kb mRNA(如图1所示)。起始位点不同的3.5kb mRNA具有不同的功能。较长的前核心mRNA翻译产生前核心抗原,然后加工成e抗原(HBeAg);而较短的前基因组mRNA翻译产生C蛋白和P蛋白,同时也是HBV DNA复制的模板,通过逆转录产生子代DNA(李载平,汪垣:HBV分子生物学:前进中的生物化学论文集(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247-256)。
HBV病毒的复制过程已经研究清楚(参见Robinson WS,Klote L,and AokiN.,J.Med.Virol.,1990,31:18-32),包括:
1,3.5kb的前基因RNA被包装进新合成的衣壳内,成为反转录的模板。衣壳包装的识别位点为ε。
2,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反转录产生负链DNA。引物为聚合酶的N端,结合在3’端的DRI处。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然后由聚合酶中的RNase H水解杂合链中的RNA,留下DNA单链。
3,以负链DNA为模板,在3’端的DRII处向DRI合成一段DNA,再从5’端的DRI处合成正链DNA。合成过程中同时被包装运出细胞,出细胞后正链DNA的合成停止,其结果是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DNA分子。
可见,HBV复制过程中重要的元件包括直接重复序列DRI,DRII和衣壳包装的识别位点ε。DRI,DRII是正负DNA链合成的起点。前基因RNA中ε序列可以形成高级结构,是形成衣壳蛋白的识别信号。HBV DNA复制时的聚合酶是P蛋白。P蛋白由3.5kb mRNA从不同翻译起始点翻译而成,是一个95KD的富含组氨酸的碱性蛋白,可被加工成为多种分子量较小的产物。现已阐明P蛋白的4个功能结构域依次为:①蛋白引物[也称为引发酶(primase)或末端蛋白(terminal protein,TP)](可作为病毒DNA合成的引物,并与新生DNA共价连接[Wang G.H.,Seeger C.Cell 1992,71(4):663-670]);②间隔区(删除大部分以后并不影响逆转录酶的活性);③逆转录酶;④RNA酶H(RNaseH)。
抑制HBV病毒DNA的复制,减少病毒的数量,可达到抑制HBV基因表达,最终清除病毒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10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