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油液化气罐内的余气、液回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8112385.6 | 申请日: | 199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80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康;匡介苏;李震球;廖志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铁路分局衡阳车辆段液化气铁路槽车检修站 |
主分类号: | F17C7/02 | 分类号: | F17C7/02 |
代理公司: | 衡阳市科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傅戈雁 |
地址: | 421002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液化气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余气、液的回收方法,特别是石油液化气罐内的余气、液回收方法。
石油液化气罐在检验、修理时,先要将罐内的余液、余气抽干净,以免在修理罐体时遇明火发生爆炸。而现有的处理方法是采用液化气体循环压缩机进行抽空处理,由于循环压缩机的极限压力是相对大气压为零,因而罐内还有许多余气不能抽尽。为了将余气排尽,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向罐内注水,以将大量的余气排入大气中。由于石油液化气的比重比空气的比重大,且在大气中难以扩散,因而,排入大气中的石油液化气会在低洼处沉积下来。由于石油液化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浓度为2-10%,所以在低洼处的石油液化气就极易发生爆炸,给作业场地及周边地区构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石油液化气罐内的余气、液回收方法,以解决现有回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先向石油液化气罐内注水增压,使石油液化气罐与冷却器构成的封闭系统内的压力值达到环境温度时石油液化气饱和蒸气压(0.3-0.6Mpa)至1.3-1.4Mpa之间;然后将经加压和冷却液化的石油气送到储存罐内;再将石油液化气罐内的水排尽即可。
本发明采用的是注水增压法来回收石油液化气罐内的余气、余液,除溶解于水中5%的余气外,其余的余液、余气均能回收,而石油液化气罐内的水在排放时,经安装在排水口的RH-31可燃气体测爆仪(精度为:O-爆炸浓度下限值)测试,其排水口处空间内大气中可燃气体含量无显示。且采用本发明来回收一个61.9M3的石油液化气罐,只需1.5小时,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回收完全、安全,省时等优点。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石油液化气罐内的余气、液回收装置,其结构是高压水泵(1)通过液相阀(2)与石油液化气罐(3)上的液相管(4)联接,冷却器由回形冷凝管(5)和冷却罐(6)组成,回形冷凝管(5)通过阀门(7)与冷却罐(6)联接,回形冷凝管(5)通过气相阀(8)与石油液化气罐(3)上的气相管(13)联接,储存罐(9)通过烃泵(10)、阀门(11)、(12)与冷却罐(6)联接。
其回收方法是:关闭阀门(11),开启高压水泵(1),向石油液化气罐(3)内注水增压,使石油液化气罐(3)与由回形冷凝管(5)和冷却罐(6)组成的冷却器构成的封闭系统内的压力值达到环境温度时石油液化气饱和蒸气压(0.3-0.6Mpa)以上时,该封闭系统内的石油液化气开始液化,回形冷凝管(5)和冷却罐(6)能吸收石油液化气液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加速石油液化气液化;经加压和冷却后液化的石油气汇集到冷却罐(6)内,其封闭系统内的压力值达到1.3-1.4Mpa时,可开启阀门(11)、(12)及烃泵(10),将冷却罐(6)内的液化的石油气抽到储存罐(9)内,抽尽后,可关闭阀门(11),使封闭系统再次增压,以液化石油气,并按上述方法反复操作几次,直至石油液化气罐(3)内水满为止,并使位于水面上层的石油液化气余液全部流入冷却罐(6)内,开启阀门(11)、(12)及烃泵(10),就可将冷却罐(6)内的余液及余气全部抽到储存罐(9)内。工作完成后,再将石油液化气罐(3)内的水排尽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铁路分局衡阳车辆段液化气铁路槽车检修站,未经长沙铁路分局衡阳车辆段液化气铁路槽车检修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23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