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8113618.4 申请日: 1998-07-02
公开(公告)号: CN1218831A 公开(公告)日: 1999-06-09
发明(设计)人: 李夜光;胡鸿钧;李中奎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2 分类号: C12N1/12
代理公司: 中国科学院武汉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敏锋
地址: 43007***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螺旋藻 培养 碳源 ph 调控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螺旋藻培养的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螺旋藻培养中利用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

目前,国内外用于螺旋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有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封闭型的主要有水平管道式、垂直管道式、袋式、塔式光生物反应器。开放型的主要是循环跑道式培养池。封闭型的培养方法多用于实验室和小型的室外培养实验,所有的螺旋藻工厂均利用循环跑道式培养池养殖螺旋藻。无论是封闭型的培养,还是开放型的培养,欲达到长期连续培养的目的,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同题,那就是碳源和PH值的调控同题。在螺旋藻培养过程中,培养液PH值不断升高。主要是因为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培养液中吸收利用碳源。螺旋藻是一种耐碱性的生物,适宜的碱性对其生长繁殖有利,但PH值太高又会对生长繁殖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培养的失败。控制培养液的PH值,是连续培养螺旋藻的一个关键。

培养螺旋藻普遍使用的碳源是NaHCO3,培养螺旋藻,NaHCO3的消耗是原材料成本的主要部分,Zarrouk培养基中,NaHCO3的费用占全部药品费用的60%以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碳源调控,对于降低原材料成本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用CO2做碳源与NaHCO3相比,不仅可以有效地补给碳源,而且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碳源成本。因此,尽管技术上比较复杂,但国内外也有一些生产厂家大量使用CO2。七、八十年代,螺旋藻产业在国外蓬勃发展的时候,如何向培液中添加CO2曾被当作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来进行研究,当时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CO2的添加效率,而不是从碳源代谢的角度来研究在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碳源的调控。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的螺旋藻产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已居国际前列。同时,不少关于螺旋藻培养技术的研究论文被报道,有的研究结果申请了专利,在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了CO2为碳源,但没有涉及以碳源代谢为基础的碳源和PH值调控方法。经检索中国专利,专利申请号为9311924.3,CN1098246A,发明名称为“螺旋藻生产的新方法及其装置”,该发明首先在接种配料池内配好培养液并接上藻种,打开阀门管道上的阀门,将带藻种的培养液输入主培养池中的培养沟内;待培养液中的藻体密度达到0.05-0.2克/升干藻体时,便可进行采收;采收时,在斜向隔壁缺口处,装上50-300目的过滤网,在斜窄沟内横向装上除渣网,在斜窄沟末端装上50-300目的末端过滤网,末端过滤网与培养沟顺流方向底面成30-60度的夹角。这时,培养液流动受阻,液面自然上升,未成熟的幼藻体仍可经斜向隔壁缺口上的过滤网孔,流回培养沟内。而成熟体大的藻体则被网阻拦,打开排放口上的排放闸,成熟的大藻体通过除渣网除渣后,流出排放口,经过水槽流入清洗槽内,立即打开自来水管,用喷雾状的水滴清洗藻体;将洗净的藻体流入离心机中除去部份水份,再通过压力喷雾干燥机干燥,获得干藻粉;连续采收四天后,经接种配料池,分别按比例剂量将各种营养物质流加入培养池中,用以保证培养液中的藻体能得到充足的养料;当螺旋藻培养液PH值升到11时,需通过二氧化碳通气主管道和倒丁型支管,向培养液中补加二氧化碳,使培养液的PH值保持在9-11的范围,除用二氧化碳代替大部分碳酸盐外,还可用氨态氮代替硝铵态氮。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3117345.0,CZ1089991A,发明名称为“螺旋藻的封闭式培养方法及装置”发明的主要内容是将藻种培养液置入封闭循环式立式管道培养槽内,鼓风机通过供气管道和培养槽底部的散气再向槽内通入CO2的混合空气,气养原理促使藻液搅动和循环流动;运用测试和控制装置完成培养液供应、二氧化碳气体的混合比、光照和温度调节;然后,通过藻液采收和培养液回收分离采收藻泥和回收培养液;藻泥经清洗及干燥后形成藻粉或被提炼成各种成品,形成一个连续培养,连续采收的工厂化大量生产过程。上述几种专利申请,没有涉及以碳源代谢为基础的碳源和PH值调控方法,没有对使用CO2为碳源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描述。例如碳源利用率是多少?也没有对向培养液中补充CO2装置的关键部件进行定量的描述,再如,CO2气体是通过多大孔径的出口通入培养液中?更没有实际使用CO2所达到的效果的定量描述,例如,所提供的CO2有多少被螺旋藻吸收利用?上述专利申请中涉及到向培养液中补充CO2使培养液的PH值保持在9.0-11.0范围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培养液PH值,没有明确指出补加CO2保持培养PH值与碳源控制的关系,更没有描述PH值调控与碳源调控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并且,提供的9.0-11.0的PH值调控范围,仅是螺旋藻可以生长的范围,超出了螺旋藻繁殖的最适PH值范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PH值低时碳源浪费,PH值高时沉淀增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精确调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国内螺旋藻厂家生产过程中的碳源和PH值调控基本停留在经验型的管理水平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36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