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而深的凹天井多层住宅无效
申请号: | 98118913.X | 申请日: | 199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04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8 |
发明(设计)人: | 金汉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汉民 |
主分类号: | E04H1/04 | 分类号: | E04H1/0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刚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井 多层 住宅 | ||
一种宽而深的凹天井多层住宅,涉及多层住宅。
多层住宅设计中,节约土地、提高住宅容积率的方法主要是小面宽、大进深,北台阶式及南倾式等方法。但大进深方法容易在房屋中间产生暗区现象;凹天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房屋中间采光,从而能加大进深、对提高容积很有作用。但凹天井尺度和面积的大小,设计中有规律,并有一定限度。较小的凹天井,对加大进深,取得经济效益有较好的作用,但当凹天井的面积超过某一经济尺度时,因凹天井占用空地过大容积率反而下降。除去非技术性原因外,一般情况下,当凹天井净宽超过3.4m,净深超过4.5m时,几乎不会再有增加容积率的经济效益。根据大量规划设计方案中容积率测算的结果,由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主持的《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参赛方案》评述里,竞赛评选委员会在结论中写道:“平面呈凹凸形的住宅,……开口天井深度有时过大反而更加浪费用地。”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房条件和住宅面积也有了更高要求。与此相应,建筑界提出了住宅“三大、一小、一多”的设计方向。三大即:增大客厅、厨房、卫生间的面积;一小即:卧室仍保持较小面积;一多即:功能分室增多。但目前仍无一种技术方案,既能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同时又能更好地改善房屋中间暗区采光,并有效地加大进深、节省土地、提高住宅的容积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宽而深的小口子凹天井多层住宅,它既能满足住宅功能设室多的要求,又可大大改善住宅中间暗区采光条件,进而加大住宅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该凹天井多层住宅的凹天井位于多层条形住宅的沿口,且在与凹天井相对的深度方向上至少有两个小间的深度,其特征是凹天井的口部宽度小于内部宽度从而呈小口子状。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宽而深的小口子凹天井多层住宅由于增加了凹天井的宽度和深度,且凹天井呈小口子状,因此使接近房屋中间的暗区出现了大面积,可设采光通风窗的外墙,并可在室内设计布置较大客厅、餐厅及较大卧室。因此住宅进深可比一般设计进深增加20%以上,在大大改善了凹天井内侧的采光的同时,呈小口子形状后又提高了凹天井内土地的利用率。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为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小口子凹天井多层住宅平面设计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小口子凹天井多层住宅北面呈北退台式坡顶状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凹天井多层住宅的五层平面图。
图4为图2中凹天井多层住宅的六层平面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凹天井多层住宅凹天井平面形状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凹天井多层住宅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宽而深的小口子凹天井在多层住宅的沿墙上凹进。凹天井(3)的深度在原有较大深度4.5m的基础上增加20%-50%。凹天井旁侧纵向深度内出现了二个小间(1)的深度。凹天井的宽度在现有宽度3.4m的基础上增加15%-100%。使接近房屋中间部位(5)增加的可设采光通风窗(2)的外墙数量增加1.74-2.99倍,即平均增加2.43倍。增加可采光外墙如此多的因素,一方面是凹天井宽度、深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未设置小口子前,一般凹天井旁侧只有一个小间深度,室内直接向沿墙开窗,无需向凹天井两侧开窗,此时两侧为无效采光外墙。所以原来凹天井的有效采光外墙即是凹天井的宽度方向。而小口子凹天井两侧为二个小间(1)深度、其内侧一间向凹天井开窗,并通过餐厅的玻璃间断照射客厅的另一侧。餐厅旁开窗的外墙,也成为有效采光外墙。由于有效采光外墙为过去2.74倍-3.99倍。若再配以大的窗洞,就使房屋中间的暗区成为采光条件好的明亮区。在小口子凹天井周围,包含两套住宅的餐厅、客厅和一个卧室窗,共五个窗洞。由于窗洞很大,所以窗内的大厅和餐厅相当明亮,另一方面,这些大厅、大室的存在,又使住宅进深加深,增加了住宅容积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汉民,未经金汉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89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