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双冷冻剂路径和交替工作冷凝器制冷机改装的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98119283.1 | 申请日: | 199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247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22 |
发明(设计)人: | 皮奇特·利基特切瓦 | 申请(专利权)人: | 皮奇特·利基特切瓦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祖昌 |
地址: | 泰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剂 路径 交替 工作 冷凝器 制冷机 改装 热水器 | ||
本发明涉及从制冷机改装的热水器,特别是从采用两条冷冻剂路径和交替工作的两种不同的冷凝器的制冷机改装的热水器。
一般来说,制冷机或空调器采用一条冷冻剂路径,该路径从压缩冷冻剂的压缩机通过其排放孔通往一个冷凝器,该冷凝器使冷冻剂冷凝成液体并送至一个蒸发器,在蒸发器其冷凝物(coolness)蒸发入要求空调的室内。然后,冷冻剂通过吸孔送回压缩机,冷冻剂被再次压缩直至其压力高得足以流过排放孔并重复以相同的方式通过上述这条单一的冷凝器路径循环,直至系统关闭。这种系统称为传统的系统。
冷凝器通过下述方式使冷冻剂冷凝:一个电吹风机吹走热量或是通过提供沿与冷冻剂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水,直接完成与制冷机的热交换,这是在称为蓄热器的设备中进行的。已经有若干发明,其中之一是本发明人做出的,这些发明在从制冷机或空调器改装的同一设备中综合采用了上述两种方法。这些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从蓄热器取得热水用于某些用途并节约加热水的能量。
通过上述的那些发明,已经存在无需任何过去长期使用的消耗大量电力、燃油或其它能源的加热器而提高水温的方法。然而现有技术的设备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使用时并不十分方便和有效。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改装必须消耗大量能源以供应凉爽的空气的制冷机或空调器,使其无需额外的能量消耗只用相同的能量就可以同时供应热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改装现有的制冷机或空调器并且不降低原系统效率地获得一个热水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制冷机或空调器改装的热水器,其可以方便地用于多种场合而无距离限制。
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的:向具有使用电吹风机吹走热量的冷凝器的原有冷却系统中增设一个使用水的蓄热器,从而构成一个改装的系统。改装的系统包括按照电控系统的指令交替工作的两种冷凝器,电控系统指示两种冷凝器象普通的制冷系统那样工作,或同时象一个制冷系统并且也象一个加热器那样工作。
从制冷机改装的热水器的结构包括通一个排放孔压缩冷冻剂的一个压缩机,并包括两条冷冻剂路径。路径①是通向使用电吹风机吹走热量的第一冷凝器的冷冻剂路径。路径②是通向也象利用水的蓄热设备那样工作的第二冷凝器的冷冻剂路径。两条路径在蒸发器处结合而成单一的一条通向压缩机的冷冻剂路径。压缩机在每次其被接通时压缩冷冻剂以便在这种系统中流动和循环。
为了提高从制冷机改装的热水器的效率,本发明的设备被设计得安装简便,并且无需由于冷凝器、蒸发器和热水供应地之间长距离引起的复杂的工程计算。另外,本发明设计得包括一个安全装置以保护压缩机,作为主要目的使其免受由于系统中的大量压力变化而引起的损坏,并且作为次要目的在系统中经常发生的加热过程的开始及结束的过程中节约电力消耗量。这种安全装置是通过在横跨压缩机的吸孔和排放孔之间安装反馈电磁阀而制成的,以便尽可能减小第二冷凝器启动时压缩机的压差。
为了获得实际通过冷凝器的冷冻剂的等效冷凝速率,使用吹风机的路径①需要的冷冻剂量大于使用水的路径②需要的冷冻剂量。这是由于在路径①上由吹风机从冷凝器带走热量的效率小于在路径②上由水从冷凝器带走热量的效率。凡是当控制电路指令路径②工作时,在路径②的系统中都出现过量的冷冻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已设计出一种在路径②系统内储存过量冷冻剂的冷冻剂容器。该容器连同接收阀和排放阀串列连接,形成一条冷冻剂的辅助路径,从路径②分支并到达蒸发器。这两个阀是保证本发明正常工作的系统的重要零件。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从采用两条冷冻剂路径和交替工作的两种不同冷凝器的制冷机改装的热水器。
图2表示适于用作本发明的第二冷凝器的蓄热器的实例。
图3表示按照本发明的接收阀(9,图1)的结构。
图4表示按照本发明的排放阀(11,图1)的结构。
现在对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皮奇特·利基特切瓦,未经皮奇特·利基特切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92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