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无效
申请号: | 98119755.8 | 申请日: | 199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26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25 |
发明(设计)人: | 安田邦夫;藤田善昭;上村晃正;浅见郁夫;我妻康幸;小林清;宗像正;村上伸;石川佳延;宫田毅;早濑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1/08 | 分类号: | B66B1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需要设有驱动装置之机械室的牵引式电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日光照射上的问题提出以去除设置在升降通道顶部的吊索式电梯的机械室为目的、将卷扬机设置在线性电动机电梯、轿厢与升降通道壁的间隙中的电梯等方案。
例如,图1是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0年第2349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概要表示将圆筒型线性电动机51的电枢装入配重50中的电梯的结构。在该例子中通过将电梯的驱动机构装入配重50,通过吊索使轿厢52升降驱动,则不需要以往的吊索式电梯的机械室。
在图1说明的线性电动机电梯中,具有不需要以往的机械室的优点,然而,必须在升降通道轿厢的上部设置用于悬吊轿厢的悬吊式滑轮。因此,升降通道的高度其自身变高,从建筑物的屋顶上伸出,就不能说足够的提高效果。且由于在配重中安装驱动装置,故存在因配重的平面尺寸变大、升降通道的平面尺寸变大而使建筑物的有效利用面积变小的问题。
另外,图2、图3A及图3B是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2年第50297号公报和发明专利第2593288号公报中记载的、概要表示将卷扬机53设置在升降通道54顶站部的升降通道壁与轿厢55侧面的间隙中的电梯结构。
在上述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2年第50297号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用电动机作为驱动装置53以吊桶式悬吊轿厢55和配重56。将牵引滑轮57配置在升降通道54的上部,在卷绕在该牵引滑轮57上的吊索58的一端配置轿厢55,在另一端上配置配重56,利用电动机驱动该牵引滑轮57,利用吊索58与牵引滑轮57之间的摩擦将驱动力传递给吊索58,使轿厢55和配重56进行升降。在该结构中,由于驱动装置53变为大型,故通过加大升降通道54而不需要以往机械室,将驱动装置53配置在升降通道54的空的地方。
在图2说明的将驱动装置设置在升降通道内顶部、升降通道壁与轿厢的间隙中的驱动装置支承结构的例子中,由于牵引滑轮57的旋转面以与轿厢侧面正交的形式配置着,故存在必须将轿厢与壁的间隙尺寸取得比通常的电梯要大、从而使建筑物的有效利用面积变小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日本发明专利第2593288号的例子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基本上与图2的结构是同样的动作原理。用电动机作为驱动装置53,以吊桶式悬吊着轿厢55和配重56。将牵引滑轮57配置在升降通道54的上部,在卷绕在该牵引滑轮57上的吊索58的一端配置着轿厢,在另一端上配置着配重56,利用电动机驱动该牵引滑轮57,利用吊索58与牵引滑轮57之间的摩擦将驱动力传递给吊索58,使轿厢55和配重56进行升降。但是,在采用本方式的结构中,作为将驱动装置53配置在升降通道54的空的地方的方法,通过固定构件将驱动装置53安装在配重用的导轨59a、59b上,并且以将驱动装置53配置在升降通道54的空的地方为目的使吊索58经过转向皮带轮60a~60c。通过这样的配置就不需要以往的机械室。
在图3A和图3B说明的例子中,在轿厢的额定乘载量变大的情况下,由于不仅因牵引滑轮57的厚度变大而成为不能容纳在轿厢与升降通道壁的间隙中而且要用导轨支承驱动装置,故存在使导轨的负担变重、不能与电梯的大型化相适应的问题。并且,由于作成将返回轮设置在轿厢上的结构,故存在驱动装置的支承结构复杂、零件数也增加、成本及安装维修上费功夫的问题。
发明概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将升降通道的平面尺寸和升降通道顶部方向的高度尺寸控制得较小、没有机械室的牵引式电梯。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保持与以往的有机械室的电梯同等的升降通道尺寸、安装有不将伸出部设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的驱动装置且具有坚固地支承驱动装置的安装结构的、没有机械室的牵引式电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所提供的电梯包括:沿轿厢用导轨升降的轿厢;沿配重用导轨升降的配重;悬挂所述轿厢和所述配重的吊索;设置在所述配重上方的升降通道顶部的驱动装置;以及与所述吊索卡合、用所述驱动装置进行旋转驱动的至少一个牵引滑轮,该牵引滑轮被设置在靠近与面对升降通道壁的配重的对面的壁面相邻接的邻接壁面,并被配置在所述轿厢的水平投影剖面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株式会社,未经东芝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97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逆流型热交换器
- 下一篇:有处理器和用于含计算机接口的存贮器区域的处理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