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组合式压缩空气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98120017.6 | 申请日: | 1998-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44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2 |
发明(设计)人: | 王重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重生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F04B3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丕达 |
地址: | 10002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组合式 压缩空气 净化器 | ||
本发明所涉及的是一种对压缩空气进行除油、除水、除尘、除菌作业的相关装置。
压缩空气在现代化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医药、化工、食品、保健品、精密仪器制造、气动仪表以及生化工程等,都离不开无菌的高洁净度的压缩空气。在空气的压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携带来源于大气之中的大量水分、尘埃和细菌。又由于在机械的作用下,压缩空气会产生高温和高湿,从而又产生大量的油和水。如果对压缩空气中所携带的油水、尘埃和细菌不加去除,是无法满足多方面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研究需要的。
历来的压缩空气净化装置,多为单一功能。为了满足高洁净度压缩空气的净化要求,必须将多台设备连接在一起,共同完成空气净化作业。下面例举的是传统的压缩空气净化系统的流程和所需配置的专用设备。
空压机(排气口)→冷却(冷却器)→除油水(油水分离器)→除油雾(除油雾器)→加热(加热器)→粗过滤(一级过滤器)→精密过滤(二级过滤器或除菌过滤器)→高洁净度压缩空气(通常达到洁净度100级)。
采用传统的压缩空气净化系统,设备占用多,占地面积大,管线长,操作和维修都十分不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粗过滤器和精密过滤器的滤材,大多采用陶瓷烧结管或金属多孔管等,这种滤材虽然有较好的过滤效果,但其孔隙极小,容易堵塞。特别是从压缩机排出的压缩空气含油水或尘埃较多时,会加速过滤网眼的堵塞,因而必须频繁地更换滤材,且这种滤材价格昂贵,运转费用极高。
历来压缩空气的净化系统,在实际使用上存在着上述许多缺点。然而压缩空气的净化装置,无论在工业生产上还是在科学实验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需要一种效率高、使用方便的装置。
本发明可以克服上述传统压缩空气净化系统的缺点,是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的净化设备,其净化效率极高,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运转费用低廉。
本发明完成压缩空气净化作业的全过程如下:首先将压缩机排气口送出的高温、高湿、含油、含尘、含菌的压缩空气,送入一个蛇形冷却管中进行冷却。蛇形冷却管环绕圆柱形主机简体外侧设置,蛇形冷却管外另设环形简体与主机体相连形成密闭的环腔,环腔内可通冷却水。高温、高湿、含油、含尘、含菌的压缩空气在蛇形冷却管内通过时,与环腔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却。
经冷却后的空气,由冷却器蛇形管终端送入主机体下部简体内。沿主机体中轴线设有撞击式油水分离罩,过饱和产生的水滴和油滴,经撞击后在此处得到分离,与油水混合在一起的尘埃大部分也在此被清除。分离后的油水尘埃在重力作用下,由设在主机体底部的锥形筒体排污口排出。
压缩空气继续上升,经过设置于撞击分离罩上部的油雾、水雾捕集室时,微小的油雾和水雾在除雾丝网的作用下在此处被捕集,由微小的雾状,逐渐聚集成大的油滴、水滴,同样在重力作用下,回落至简体底部,由排污口被排出。
压缩空气继续沿简体上升。在油雾、水雾捕集室上方另设有环形加热管,环形加热管与蒸汽管网相连,与净化器筒体形成全封闭式回路,环形加热管内通有蒸汽,上升气流流经环形加热管后得到加热。除湿后再经加热的空气,其相对湿度下降。加热温度高低,可通过调节蒸汽进汽量进行调节。
在环形加热管的上方设有一级过滤层,此过滤层为纤维质滤材,有较强吸附油水和除尘、除菌的作用。此滤材价廉易得,更换也十分方便。此为一级过滤层,也可称之为粗过滤层。
在净化器的最上部,设有二级过滤层,此过滤层亦称精密过滤层或除菌过滤层,它可滤除空气中更微小的粒子和细菌。此滤材为特制除菌纸或滤膜,在市场有售,且价廉易得易更换。
经本发明设备净化处理后的无油、无水、无尘、无菌的高洁净度的压缩空气,最后由空气排出口排出。
下面对附图加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冷却蛇形管
2.撞击式油水分离罩
3.油雾、水雾捕集室
4.加热蛇形管
5.一级过滤层
6.二级过滤层
7.压力计
8.排污锥体空腔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重生,未经王重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200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