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免打结提绳扣环无效
申请号: | 98201052.4 | 申请日: | 1998-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32127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02 |
发明(设计)人: | 林朝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朝和 |
主分类号: | A45C13/10 | 分类号: | A45C13/10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结 扣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类,特别涉及一种免打结提绳扣环。
众所周知,手提袋是用来作为上街购物或外出用来携带物品用,如附图1所示,一般的手提袋是由一袋体(10)及一提绳(20)所组成,其中该袋体上部设有穿孔(11),其组装方式是将提绳(20)之端部穿入穿孔(11)后,打一死结(21),令死结外径大于穿孔(11)的直径,将提绳(20)向上提起后,即可将袋体(20)提起。然而此种一般的手提袋损坏几率相当高,因为提绳与袋体之间的组装乃是靠提绳之端部的死结来完成,而死结外周皆为不规则的形状,加上袋体为塑胶或纸制品,因此,当提绳向上提起袋体时,死结极易撑大穿孔,而使提绳与袋体分离,致使袋体摔落在地面上,尤其当袋体内装有较重的物品时,情况更为严重,一旦穿孔被撑大后,该手提袋即告报废;再者在提绳末端打死结,需以人力来完成,在制造过程中,极为耗费人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一般手提袋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免打结提绳扣环,以提高提绳与袋体的组装强度,降低手提袋的受损几率,节省人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免打结提绳扣环,该扣环是一管状,扣环之前端为一结合部,用来结合提绳,扣环之末端为一止抵部,结合部与止抵部之间开设许多纵槽,纵槽之两端与中间设有拗折线,形成一扩大部,此种扣环是将提绳端部穿于袋体上之穿孔上,并穿过扣环之止抵部而与结合部结合固定,当提绳将袋体提起时,该止抵部恰止抵于袋体之穿孔周缘,袋体之重力将会反应于结合部,令结合部向止抵部位移,而使得该扩大部以拗折线向外张开,以使扩大部的直径远大于穿孔直径,以防止穿孔被破坏,而能增强提绳与袋体的组装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实施例:
图1为一般手提袋提绳与袋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与提绳结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提绳未向上施力情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提绳向上提起后情形示意图。
(10)为袋体、(11)为穿孔、(20)为提绳、(21)为死结、(30)为扣环、(31)为结合部、(32)为止抵部、(33)为纵槽、(34)为拗折线、(35)为扩大部。
如附图2、附图3及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呈一管状扣环(30),扣环(30)之前端为一用来结合提绳(20)的结合部(31),扣环(30)之末端为一止抵部(32),止抵部(32)之外径大于袋体(10)之穿孔(11),结合部(31)与止抵部(32)之间开设许多纵槽(33),纵槽(33)之两端与中间设有拗折线(34),形成一扩大部(35)。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附图5至附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是将提绳(20)端部穿过袋体(10)上之穿孔(11),并穿过扣环(30)之止抵部(32)后,与结合部(31)利用压合或热熔或插销结合固定(如附图5及附图7所示),即可组装成如附图6所示之状态,另如附图8所示,当提绳(20)将袋体(10)提起时,该止抵部(32)恰止抵于袋体(10)的穿孔(11)周缘,袋体(10)之重力将会反应于结合部(31),令结合部(31)向止抵部(32)方向位移收缩,而使得该扩大部(35)以拗折线(34)向外张开,而使扩大部(35)的直径远大于穿孔(11)的直径。
即使该袋体(10)之重量过重,导致穿孔(11)被止抵部(32)撑大,使止抵部(32)插入穿孔中,即会由扩大部(35)止抵于穿孔(11)周缘,加上扩大部(35)一经张开后具有弹性,而能预防穿孔被破坏,从而增强提绳(20)与袋体(10)的组装强度。
如附图3、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制造时,考虑到制造的方便性与成本,也可直接于一板件上直接冲设纵槽(33)与拗折线(34),使其同时具有结合部(31),止抵部(32)与扩大部(35),届时,再将该板件卷曲成管状,亦可达到相同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有效增强提绳与袋体的组合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朝和,未经林朝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10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构新颖的轻便顶部驱动装置
- 下一篇:电动工具上置拨块拨盘式换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