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刹车真空辅助器无效
申请号: | 98201953.X | 申请日: | 199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322855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09 |
发明(设计)人: | 侯富醴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富醴 |
主分类号: | B60T13/00 | 分类号: | B60T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曹广生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市三***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刹车 真空 辅助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刹车辅助装置。
目前,车辆全新制造出厂前,一般仅会在原车安装刹车真空倍压器,利用气压与真空的压差作用,使驾驶人以脚踏板制动气压而作用于刹车系统,然而,却未考虑到长期踩踏刹车踏板后所反应的刹车性能不灵敏或减轻驾驶人踩踏所需要的力量增加,另外,当车辆熄灭时,刹车真空倍压器的真空抽取工作,因引擎的熄灭而停止,以至于无法再对刹车系统继续运行;该停止对引擎抽取真空会造成车辆刹车需要更大力量踩踏刹车踏板。
鉴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刹车真空辅助器,能让驾驶人轻松踩踏刹车踏板,使车辆不论在行驶中或熄灭状态下皆能灵敏地刹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刹车真空辅助器,其特征是:它主要包括具有环筒的壳体、前壳盖、后壳盖及单向阀,其中前壳盖连接在壳体一端,后壳盖连接壳体另一端,前壳盖的一端设有接头,而另一端设有管及其上的孔,后壳盖一端设有接头,而另一端设有沉槽,单向阀设置在后壳体的沉槽内。
上述壳体两端分别设有凸缘;上述前壳盖的接头上设有环纹;上述前壳盖上设有环槽;上述后壳盖的接头上设有环纹;上述后壳盖上设有环槽;上述后壳盖上设有螺及连接螺孔与壳体的环筒内部的通孔;上述单向阀包含阀座、阀门及弹性元件,该阀座设有孔及环槽,阀门设有沉孔及其周围的数个孔,弹性元件两端分别抵靠阀门的沉孔和后壳盖的沉槽底部。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使车辆行驶和熄灭时皆能灵敏地刹车。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引擎运转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中:1壳体、10环筒、11凸缘、2前壳盖、20接头、21环纹、22管、23孔、24环槽、25止漏元件、3后壳盖、30接头、31环纹、32环槽、33止漏元件、34沉槽、35凸缘、36螺孔、37通孔、4单向阀、40阀座、41孔、42环槽、43止漏元件、44阀门、45沉孔、46孔、47、弹性元件。
本实施例主要包含壳体1及单向阀4,其中壳体1的一端可供刹车倍压器歧管连接,而另一端可供引擎进气歧管连接。
壳体1系设有环筒10及其两端各设有凸缘11,该凸缘11可供前壳盖2及后壳盖3结合。前壳盖2系设有接头20及该接头20上设有环纹21,该接头20及环纹21可供刹车倍压器歧管连接。而接头20的另一端则设有管22及该管22上设有孔23,该孔23经由接头20可连通刹车倍压器歧管与壳体1内部。另外,前壳盖2上设有环槽24供止漏元件25套置,使前壳盖2结合在壳体1的环筒10时,在前壳盖2与环筒10之间不会产生空隙。
后壳盖3的一端系设有接头30及其上的环纹31,该接头30及环纹31可供引擎进气歧管连接,该后壳盖3设有环槽32供止漏元件33套置,使后壳盖3结合在壳体1的环筒10时,在后壳盖3与环筒10之间不会产生空隙。该后壳盖3的另一端设有沉槽34及凸缘35供单向阀4结合,由该单向阀4经接头30控制引擎进气歧管与壳体1内部连接与否。另外,后壳盖3设有可连接一压力表的螺孔36及可连接该螺孔36与壳体1内部的通孔37。
单向阀4主要系包括阀座40、阀门44及弹性元件47等元件,阀座40系设有孔41及环槽42,该环槽42供止漏元件43套置。而阀门44系设有沉孔45供弹性元件47插入,及该沉孔45的周围设有孔46。该沉孔45及弹性元件47置入后壳盖3的沉孔34,再由阀座40置于后壳盖3凸缘35的内壁并压住阀门44,该阀座40的止漏元件43与后壳盖3的凸缘35紧密结合。此时,由于弹性元件47抵住后壳盖3的底部及阀门44,因此,该阀座40的孔41被阀门44抵住并形成关闭状态。该阀门44压住弹性元件47往接头30的方向移动时,经后壳盖3的接头30所设的孔将壳体1的环筒10与引擎进气歧管接通。而该阀门46抵住后壳盖3的底部,由于该阀门46上设有数个孔46,所以壳体1的环筒10与引擎进气歧管仍是连通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富醴,未经侯富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19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