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方位门锁无效
申请号: | 98203121.1 | 申请日: | 199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3307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28 |
发明(设计)人: | 冀兴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冀兴贤 |
主分类号: | E05B65/00 | 分类号: | E05B6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71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方位 门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在翼扇上的锁,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碰锁。
一般市售的各类门锁均包括有锁头、锁体和锁扣盒等几部分,锁体上通常设有底板、闭锁机构、罩盖和门内开关机构等。为实现自动闭锁操作,门锁上均设置有由弹簧牵引的活动锁舌,利用锁舌的倾斜面与锁扣盒边沿的触碰压缩,再弹入锁扣盒内,从而实现碰锁的功能。这种碰锁只适用于单开门扇上,对于双开门扇则不适用。另外倾斜的活动锁舌式结构,安全性较差,易被拨开,故需另加锁定或闭锁机构,锁门时则需再用钥匙锁定,以提高安全防卫性。CN96211192号专利是本人申请的一种适于双扇门使用的碰锁装置,该锁具是将锁舌设置于锁扣盒内,有一操纵机构控制其伸出或回缩。当锁舌伸出时,关闭双门,锁舌伸入到锁体上的插孔内,由锁体内的止动销触碰锁定锁舌,从而实现双门的关严自锁。但该锁具的机构相对复杂,且仅适用于双门结构,对于单开扇或推拉扇则不适用,因而使用局限性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适于各类翼扇使用的全方位、多功能碰锁,该锁使用方便且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门锁仍包括有锁头、锁体和锁扣盒三部分,锁体上设有底板、罩盖和门内开关机构,在底板的一边连接有固定锁舌,锁舌上穿有止动销,拨销柄的前端穿入止动销中,拨销柄的后端构挂弹簧,拨销柄的中部由螺钉固定在底板上。当门扇关闭时,锁体上的锁舌伸入锁扣盒,锁舌上的止动销与锁扣盒边框触碰,并被挤压回缩,使锁舌进入锁扣盒内。然后在弹簧作用下,拨销柄拨动止动销回位,使之伸出锁舌,并被锁扣盒边框限位锁定,从而实现了关门碰锁的锁定功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如附图所示,本锁具由锁头2、锁扣盒1和锁体三部分组成。锁头2的结构同现有锁具的锁头。锁体上有一矩形底板4,在底板4的一边焊接有固定锁舌14,底板中部用螺钉10固定有剪刀状拨销柄5,在两拨销柄的后端之间钩挂有弹簧6。固定锁舌14为一长方体形,前端有一竖直的贯通圆孔,侧面有两个横孔与该竖直圆孔相通。在竖直圆孔中装有两个止动销3,两拨销柄5的前端分别穿入两横孔,并伸入到止动销3中部的开孔中。这样,两止动销即可由拨销柄限位,并有部分止动销伸出到竖直圆孔外。同时两止动销也可在外力作用下,回缩到竖直圆孔中,这时拨销柄后端的弹簧6就被拉开;当外力消除后,弹簧回拉拨销柄后端,使止动销保持在部分伸出的状态。
在锁体底板4的中部还装有门内开关机构9,该机构可以是旋钮或者是锁头。考虑到该锁具可用作院门使用,为安全计,以选用锁头为佳。将锁头9的底部固定在一个“Ω”型支架8上,锁头9的拨动片穿过支架8,伸入到拨销柄5的拨动缝隙之间。支架的下边沿由螺钉7旋接在底板4上,然后再扣接罩盖12,并用螺钉11、15予以紧固,锁头9的前部则通过罩盖12上的预留孔13穿出罩盖。也可参考三防锁的结构,从底板的外侧固定罩盖,以提高锁具的防破坏性能。
锁扣盒1为一可容纳固定锁舌14的盒体形式,其前脸和一个与锁体对应的侧面为敞口形式,敞口边沿开有过渡斜面。这样,无论是单开门还是双开门,在关门时,锁舌从锁扣盒的前脸进入,止动销受敞口边沿过渡斜面的压迫而逐渐回缩。当锁舌进入锁扣盒后,锁扣盒边框对止动销的压力消失,止动销又重新部分弹出,被锁扣盒的边框内沿锁定,从而实现自动触碰闭锁。由于锁扣盒的侧面敞口处也设有边框和过渡斜面,因而本锁具对于推拉扇也能实现自动触碰闭锁。当用钥匙插入锁头1或9并旋转90°时,拨销柄5被撑开,使止动销缩入锁舌内,此时钥匙不抽出即可关门而不上锁,以方便出入。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单扇门和双扇门的关严自锁,也可实现单推拉门和双推拉门的关严自锁,还可实现卷闸门的拉下自锁,因而可适于纵横方向的全方位、多功能应用。同时由于锁舌是通过止动锁与锁扣盒的闭锁而不能脱离,较原有单纯锁舌插入式闭锁的结构,既可省略附加的保险机构,使结构简化,又可使锁具具有了防拨、防橇的安全性能,且可省略附加的上保险操作,使锁门动作十分简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冀兴贤,未经冀兴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31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