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内燃机的涡流进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06183.8 | 申请日: | 199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3582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海 |
主分类号: | F02B31/04 | 分类号: | F02B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涡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涡流进气装置,尤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汽车发动机。本装置的主要功效是使内燃机的燃料燃烧完全,节省能源,减少废气污染。
众所周知,进入内燃机燃烧室的雾状燃料雾化程度高,与进入空气混合越充分,则越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从而使燃料利用率提高,废气污染减少,达到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业已证明,采用涡流进气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内燃机燃料的雾化及与空气的充分混合。事实上,这种进气方式使雾化燃料不仅以扩散方式与空气混合,而且涡流使雾化燃料还以更有效的“搅拌”方式与空气混合。这一原理已为很多人士所利用,由此出现了许多试图使进入内燃机的流动空气旋转的涡流装置,下列专利文献表明了这一事实:如日本专利53-26247,59-11722,60-17922,61-10645;美国专利4308869,4424777,4432312,4539954,3648674,4274386,4962642等。然而,作为一种真正实用的涡流进气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人认为,这类装置还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装置不能使进气流动受阻,从而减少空气流量,影响内燃机动力;
2.装置可以产生强的涡流空气,且流动均匀稳定;
3.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用改装或影响内燃机的其它工作部件。
对照以上要求分析上述列出的各项专利,可以发现已有专利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对进气有阻碍作用;或产生气流旋转不强,有流动分离现象;或结构和安装不够简便等。相比之下,其中美国专利4962642公开的一种涡流装置相对好些。它通过多个导向叶片产生涡流空气,结构很简单。但由于导流叶片与来流成一夹角,气流容易在叶片后背面产生分离,如图1所示。分离将引起流动阻力增加,并使装置出口气流的旋转减弱,尤其当来流流速较快时,情况更为严重。
为克服上述缺点,中国专利CN2105560U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空气涡流装置,该装置的特点即在美国专利4962642装置导向叶片上增加狭长切口。从空气动力学观点来分析,由于叶片后背面的负压影响,叶片前面的部分气流将通过狭缝流到背面,见图2。这种手段对于减弱叶片负压和气流分离确实起到一定作用。尽管如此,进一步分析也可看到,由于部分气流通过狭缝流到叶片背面,使整个气流流动方向改变减少,即开缝手段以损失部分涡流强度来减轻分离现象,并且这种手段并不能完全消除流动分离,尤其是在叶片前缘附近背面的分离。此外气流流过狭缝也可以引起局部分离,产生新的气流受阻因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涡流装置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消除流动分离,产生强大涡流空气的新型装置,使内燃机燃料完全燃烧,节省能源,减少废气污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涡流进气装置1具有一组沿径向散开安置的供产生旋转气流的固定导向叶片11,该导向叶片11设计成曲面,其上光滑无切口,该装置处工作状态时外轮廓为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可以分为沿径向进气和轴向进气两种类型,径向进气型装置的叶片11,在气流入口处即叶片前缘111处,叶片与圆柱径线相切。轴向进气型装置的叶片11在气流入口处即叶片前缘111处, 叶片与圆柱轴线或其平行线相切。以此消除气流分离,减少流动阻力,增强气流旋转力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工作过程作进一步说明,但这些说明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其目的是为帮助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
图1、图2、图3表示气流流过叶片的情形,上半部分为流场与叶片剖面,下半部分为叶片有无切口示意。其中图1为气流流过与来流成一夹角的无切口叶片;图2为气流流过与来流成一夹角的带切口叶片;图3为气流流过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叶片。
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具有一组叶片11,其在前缘111处与来流方向相切。其中图4为径向进气型,用于将径向来流转变成轴向运动的涡流;图5为轴向进气型,用于将轴向来流转变成轴向运动的涡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汽化器型内燃机中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海,未经黄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61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