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舷外机螺旋桨无效
申请号: | 98206325.3 | 申请日: | 1998-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33467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允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允进 |
主分类号: | B63H1/14 | 分类号: | B63H1/14;B63H20/26;B63H1/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舷外机 螺旋桨 | ||
本实用新型是与舷外机螺旋桨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由金属轴壳与塑胶螺旋叶片所组成的复合材质舷外机螺旋桨。
就先前技艺所知,传统的舷外机螺旋桨是由金属锻造成形,其所制成的轴壳与叶片是一体不可分离的。惟以该种技艺制成的舷外机螺旋桨在发展上却有其不利的一面,原因在于其使用当中若不幸碰撞到礁石,或为外来漂浮物品撞击,此时其螺旋桨所承受的巨大冲击力量势必由金属叶片快速传递至金属轴壳乃至于马达驱动轴上,在无适当的缓冲下容易造成叶片或轴壳破裂或者是驱动轴弯曲变形,而必须为一整体更换。
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著塑胶工业快速成长,已有愈来愈多的产品改以塑胶材质制成,其中有关舷外机螺旋桨的前案举例来说,如美国第4930987号专利案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案螺旋桨主要揭露一种轮壳及叶片是以可拆解的方式组合成一体且皆由塑胶材质一体制成,藉该种塑胶材质的应用与结构的改变而得克服传统金属锻造螺旋桨于使用中所产生的前揭弊端。
惟,深入研究美国第4930987号专利案,却发现其仍有多处未臻完善之处,其一在于该轴壳与该等叶片嵌块的结合部位构造复杂,特别是其叶片是与供废气排出的腔室一体塑胶成型,因而所需模具精度要求高,模具成本将相对提高,此外,为因应市场上不同尺寸船舶所用的不同长度轴壳,因此必须制作多副不同尺寸的模具以供不同长度的轴壳弹性生产,如此,生产及库存成本将相对提升;其二,该各螺旋叶片是以一体积不小的块状嵌块与该轴壳嵌合,惟如此将显示出该轴壳的结构强度相对薄弱,因此在遭受较大外力或漂浮物冲击时,该轴壳将无法承受巨大冲击力;其三,该案的轴壳与叶片由于均以塑胶材质制成,因此在长期浸泡于海水的环境中,该塑胶轴壳容易受海水侵蚀快速老化,甚且,在使用当中马达所排出的高温热气,亦会加速塑胶轴壳的老化而降低整组螺旋桨的使用寿命;其四,该轴壳与叶片由于均属塑胶材质制成,因此在碰撞到障碍物或漂浮物时,由叶片所承受的震动力量将轻易快速传递至轴壳乃至于马达驱动轴中,因此减缓震波速率的效果不佳,凡此种种,皆为其仍需改善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舷外机螺旋桨,其是以复合式材质制成轴壳与螺旋叶片,得藉此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则在于提供一种舷外机螺旋桨,其轴壳具有坚固的结构强度复搭配缓冲性佳的螺旋叶片设计,而有效提升螺旋桨整体的结构韧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舷外机螺旋桨,其藉由不同材质的轴壳与叶片组合,得使螺旋桨受到外物冲击时,能于轴壳与叶片间形成一道缓冲,而降低螺旋桨的损坏率。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更在于提供一种舷外机螺旋桨,其金属制成的轴壳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而得有效提升螺旋桨的使用寿命者。
缘以达成上揭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舷外机螺旋桨,其包含有:
一轴壳,是以金属材质制成,其外周缘设有数凹穴,该等凹穴是相隔等距环设并延轴壳轴向延伸而成,该轴壳中央形成一轴孔,用以供马达驱动轴连结,该轴孔周缘与该各凹穴间则形成数中空腔室,用以供废气流通;
复数个螺旋叶片,是以塑胶材质制成,该各螺旋叶片底段是形成一卡制部位,用以沿轴壳轴向横插于该各凹穴中;其中该轴壳是以铝挤型材一体成型;其中该各凹穴是自外而内形成逐渐扩大的容室;该各螺旋叶片的卡制部位则制成与该各凹穴容室形状大小对应仿同的锥块;其中该轴壳概呈圆柱状,其中央轴孔环周以数肋条区隔成数腔室,而该各腔室与各凹穴间则以一隔条为阻隔,藉此形成数交接肉厚,于该各交接肉厚上并横设有螺孔者;其中更包含有一第一端帽,是设置于该轴壳前端,该第一端帽具有一轴向中心孔,用以供马达驱动轴穿置;数穿孔,则围绕设于该中心孔周缘,用以供废气排出;数通孔,则设于两穿孔间的接面上,是供数螺丝穿设而将该第一端帽固定于该轴壳前端;其中更包含在一第二端帽,是设置于该轴壳后端,该第二轴帽具有一中心孔,用以供马达驱动轴穿出;数穿孔,则围绕设于该中心孔周缘,用以供废气排出;数通孔,则设于两穿孔间的接面上,是供数螺丝穿设而将该第二端帽固定于该轴壳后端。
藉由上述,利用该等塑胶螺旋叶片与金属轴壳的结合而形成一具复合材质的螺旋桨。
以下列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于后,以便使贵审查委员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组合图。
图3是图2中3-3部线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允进,未经林允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63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细纱机压臂后上皮辊的自动清洁装置
- 下一篇:二轮车的刹车操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