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非接触可视型地下异物探测仪无效
申请号: | 98206760.7 | 申请日: | 1998-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35175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2-01 |
发明(设计)人: | 东野长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麦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2 | 分类号: | G01N2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 接触 可视 地下 异物 探测仪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探测地下异物的电子产品,特别是一种可以直观地将地下异物显示于操作人员眼前的便携式地下异物探测仪。
在现有技术中,国内外早已有采用超声波原理、无线阻抗变换原理以及雷达原理等制造的各种地下异物探测设备,用于特定环境下的地下异物探测仪,最典型的产品为美国仙童公司的AN/PRS-7型,该产品为便携式,与地面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探测,可探测地下5-30cm深的金属和非金属异物,但不能区分具体是何物;在干燥土壤条件下,对非金属异物的探测能力很低,当非金属异物小到如3×8cm以下时,就探测不到了;在整机结构上,所述探测仪还具有探头体积大,整机质量重的缺点;现有探测仪上均无监视装置,因此无法识别异物的具体形状及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探测灵敏度高、对土壤的干湿度不敏感、对不同大小的异物具有相同探测能力的便携式非接触可视型地下异物探测仪。
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的方式来实现的:
本探测仪由探头、过渡架、伸缩杆组成,探头与过渡架铰接,使探头可随机调整其方位、过渡架与伸缩杆固定联结之,所述探头由探头罩、线路板和底盖组成,底盖与线路板底面相叠,探头罩盖住线路板上的元器件,三者再通过紧固装置固定联结之,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路板上设有平板电容式振荡-发射-接收一体化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两组对称的电路组成,电路中:三极管V1(V2)之发射极e1(e2)经电阻R1(R12)与电源负极相联,即接地,集电极C1(C2)经电感L1(L2)与电源正极相联,基极b1(b2)经平板电容C1(C2)与集电集C1(C2)相联,平板电容C1(C2)两端并联有电阻R2(R22),发射极e1(e2)及电源正负极经由电缆穿过伸缩杆与控制盒相联。
所述伸缩杆上设有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板通过电缆与控制盒相联。
所述平板电容C1的两个极板位于线路板上相对的两侧,平板电容器C2的两个极板分别位于线路板上的另外两侧,平板电容器的极板与调节架的一端相固联,调节架的中部与固定于线路板上的极板座铰接,调节架的另一端与螺杆的一端滑动配合,螺杆的另一端与固定于探测罩内的螺口相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探测器灵敏度高,不论土壤的干湿程度如何,也不论异物的大小如何,都能准确无误探测之。
2、由于本探测器设有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二维图象显示,可准确观察到所探测之异物具体为何物,从而消除了虚假信号。
3、本探测器结构轻巧,整机重量轻,仅2.5公斤便于携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图
图2是探头结构图(除极板外,图中未画其他电路元件)
图3是开槽管立体结构图
图4是电路原理图
图中:1,探头;2,过渡架;3,伸缩杆;4,电缆;5,液晶显示板;6,探头罩;7,线路板;8,底盖;9,极板;10,调节架;11,极板座;12,螺杆;13,螺口;14,球状体。
如图1所示,本探测器由探头1、过渡架2、伸缩杆3依次连接而成,伸缩杆上设有液晶显示板5,图中电缆4与控制盒相联。
如图2所示,探头1由探头罩6、线路板7、底盖8通过螺钉固联于一体,线路板上的电路元件位于探头罩内,电路中的电容器C1、C2由面面相对的极板9组成,(图中只画出一组极板),极板9固接于调节架10上,调节架10与极板座11铰接,极板座固接于线路板7上,调节架10的另一端为开槽管,(见图3),螺杆12端部的球状体14置于管内,并使螺杆竖立向上,螺杆12的另一端通过固联于探头罩6上的螺口13而突出于探头罩之外,通过旋动螺杆,可调节极板的方位。
所述极板9的面积为42×32-60×50mm2,两极板相距75-1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麦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麦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67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色温柔光影室灯
- 下一篇:高压气体钢瓶容器本体改进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