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抽取式架体的显示器壳体无效
申请号: | 98209187.7 | 申请日: | 1998-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33114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28 |
发明(设计)人: | 卓俊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4 | 分类号: | H05K7/14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抽取 式架体 显示器 壳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抽取式架体的显示器壳体。
如图1所示的ROC 184609专利,现有显示器电路板21可活动地插入前壳23内侧底部的一对滑槽22中,如此结合方式可简化电路板21组合步骤,且方便维修时更换零组件。
但上述显示器壳体结构于阴极射线管下方必需预留电路板21滑动的空间,所以阴极射线管(CRT)必需装设于前壳23上,然后再将前壳23与后壳24结合,最后将显示器底座抵接在后壳24底部以承载整个显示器的重量;如此,阴极射线管的重量必需通过前壳23传至后壳24,而后再由底座承载。但随着显示器尺寸逐渐增大,阴极射线管重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此时若再将阴极射线管装设于前壳23上,则可能会因前壳23和后壳24之间以螺丝螺合塑胶螺孔的结合力无法承受阴极射线管的重量,使前壳23和后壳24分离。
目前较大尺寸的显示器,其阴极射线管和电路板均直接装设于一封闭的金属框架上,然后由显示器底座直接抵接在金属框架底部,如此,阴极射线管的重量由金属框架承受,从而避免了外壳前后分离的危险;且该封闭金属框架可同时达成遮蔽电磁辐射的效果。
然而,上述装置虽然解决了外壳分离的问题,但由于散热问题,电路板最好是设置在阴极射线管下方,因此电路板必然会被该封闭金属框架所包覆,因此在维修或更换零件时,(1)必需将整个金属框架移除后,维修人员始能接触到电路板;(2)金属框架移除后,该显示器即无法平放,必需以阴极射线管荧幕向下的方式放置,如此造成维修时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抽取式架体的显示器壳体,可使显示器的维修及零件拆装更为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具有抽取式架体的显示器壳体,所述显示器具有用以安装电路板的框架;所述抽取式架体包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框架;一支架,可拆装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且所述支架安装有所述电路板;以及一遮蔽板,可拆装地设置于所述支架而遮蔽所述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具有抽取式架体的显示器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一框架,所述显示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且所述框架底部具有一对安装槽道;一支架,可拆装地插入所述安装槽道中;一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显示器的一面上;一遮蔽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另一面上;以及一底座,抵接于所述遮蔽板底面而承载所述显示器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抽取式架体的显示器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一框架,所述显示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且所述框架底部具有一对安装槽道;一支架,可拆装地插入所述安装槽道中;一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显示器的一面上;一遮蔽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另一面上;以及一后壳,其包覆所述显示器,且所述后壳底部内面抵接于所述遮蔽板底面而承载所述显示器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显示器零件的拆装容易,维修方便。
以下配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ROC 184609专利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抽取式架体应用于显示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连接于框架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支架、遮蔽板组合前的底视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支架、遮蔽板组合前的侧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和遮蔽板组合后而尚未插入安装座前的底视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和遮蔽板组合后而尚未插入安装座前的侧视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支架、遮蔽板组合后的底视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支架、遮蔽板组合后的侧视图;
图9C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凸块和定位孔的组立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抽取式架体位于显示器的下方,包括一设有安装槽道11的安装座2(如图4所示),其连接于框架1下方(如图5所示);一可插入安装座2的支架6(如图6所示),支架6外侧有一遮蔽板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91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