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无效
申请号: | 98211075.8 | 申请日: | 1998-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3724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05 |
发明(设计)人: | 陈茂庆;吴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茂庆;吴卫东 |
主分类号: | F04D1/00 | 分类号: | F04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便拆式 离心 管道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
现有的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有二种结构:其一,储液气液分离室与泵体分离,与电机座构成一体,装在泵体上部,回流孔通过内部通道引入涡壳处,形成外混式自吸形式,但进口管路必须设置拍门,才能达到自吸的目的,造成工作时的水力冲击损失,并且大大降低了使用的可靠度,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拍门受到疲劳破坏,从而把叶轮进口堵塞,加之结构复杂,造成制造、加工十分困难,安装、维修极为不便,且泵的效率低,自吸性能差。其二,采用分置式储液、气液分离室和外部回流管路,储液、气液分离室为单一部件,装在泵的出口管路,将便拆式离心管道泵的泵体隔舌与叶轮外径间隙缩小至0.5~1mm,并将经气液分离的液体通过外部回流管路引入泵体内叶轮进口。采用分置式结构和外部回流管路,实现了一泵两用,又大大减少制造难度,外部回流管路形成了内混式自吸形式,提高了泵的自吸性能,又工作时便于实现回流管路的控制,使泵的效率提高了3~5%,但唯一不足之处是结构不够紧凑,增加了装配的零部件数量。
为便于泵的制造、加工、安装和维护,以及达到结构紧凑,泵的高效和优良的自吸性能,提出了新型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新型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整体式结构,由储液室17、气液分离室18和涡壳19构成泵体16,为达到储液与气液分离的目的,涡壳出口21与泵体出口22断开,涡壳出口21与泵体进口23比叶轮14后盖板高,涡壳出口21下部泵体16内腔与泵体内进口管路为储液室17,储液室17容积为每秒设计流量之半。泵体进口23无须拍门,每次停泵能留下足够供下次自吸所需的液体;泵体出口22比涡壳出口21高,涡壳出口21以上部分为气液分离室18,由于涡壳出口21容积的突然扩大,气液混合物流速减慢,促使气液分离,液体沉降进入储液室17,气体从泵体出口22排出。储液室17底部设有回流孔20,经气液分离的液体通过回流孔20进入泵体16内叶轮14进口,形成内混式自吸形式。自吸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高速旋转的叶轮14作用下,促使储液与泵进口管路内气体混合,形成气液混合物,被泵体16隔舌刮下进入气液分离室18分离,气体从泵体出口22排出,液体沉降进入储液室17,再次参与气液混合、分离,直到把进口管路空气排尽,完成自吸过程。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制造、加工、安装和维修极为方便,取消了进口管路的拍门,大大提高了泵使用的可靠度,减少了水力冲击损失,提高了泵的效率。由于储液室17、气液分离室18和回流孔20设计合理,达到了优良的自吸性能,并且使结构更紧凑,外型更美观。
附图图面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结构简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的结构简图。
图中:1.电机 2.二半联轴器 3.二半卡环 4.挡圈 5.泵轴6.端盖 7.轴承 8.轴承体 9.轴承 10.挡油圈 11.机械密封座12.机械密封 13.电机座 14.叶轮 15.口环 16.泵 17.储液室18.气液分离室 19.涡壳 20.回流孔 21.涡壳出口 22.泵体出口
图1所示:给出了泵体16内储液室17、气液分离室18、涡壳19和回流孔20的相互位置关系,表明了为满足自吸条件时的泵体16结构形式。
图2所示:给出了新型便拆式自吸离心管道泵的泵体16、轴承体12和电机座13等零件的装配关系,表明更换机械密封11及泵体16、密封环15等易损件损坏时便于拆卸与装配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茂庆;吴卫东,未经陈茂庆;吴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10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镜直视支架置入器
- 下一篇:一种磁浮子液位计用磁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