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接器无效
申请号: | 98214239.0 | 申请日: | 199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3776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0 |
发明(设计)人: | 唐久禹;吴荣发;李哲志;郑礼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1/06 | 分类号: | H01H31/06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两相对端分别连接于电脑后盖板插座连接器和硬盘机上插头连接器的转接器。
美国专利第5,547,385号揭示了一种称为SCA-II(分信道转接器-II)盲接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近年来,前述的插座连接器安装于电脑后盖板上,插头连接器设于电脑后盖板上硬盘机的插头连接器上,以便于透过前述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实现信号转输的功能。理想的状态应是,相对应的后盖板与硬盘机的连接位置应精确无误地设置,使硬盘机准确地穿过该插头、插座连接器予以连接。但是,由于硬盘机的连接区域并未有统一行业标准,不同的硬盘机生产厂商可将该硬盘机的插头连接器设在两不同的位置,其中,第一型硬盘机的连接器设置于硬盘机的边缘,第二型硬盘机的连接器稍微凹入,以适于现有的不同电脑机壳结构。
电脑厂商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是:当某人的电脑内部实质上只能结合第一型硬盘机,而他要选择更换硬盘机时,厂商仅能提供第二型硬盘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硬盘机已装设于其预定的位置,但是在两种不相配的插头、插座连接器之间仍然存有一定的间隙,因此,我们希望能有一种在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之间作为桥梁的转接器,以克服这种间隙差距。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两端可分别配置SCA-II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转接器,利用该装置以弥补现有连接结构的间隙,进而实现从硬盘机到电脑后盖板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转接器,它包括:一插头端,具有内部设有数个第一通道的第一壳体;一插座端,具有内部设有数个第二通道的第二壳体;与所述通道数量相对应的端子,每一端子均包括一第一插头接触端和一第二插座接触端,其各自插入相应的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背对背彼此扣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具有插头端和插座端,可连接具有间隙的插座和插头连接器,且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而又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组合立体图,其中,并未设置端子与接地片,此转接器可作为硬盘机的插头连接器与后盖板的插座连接器之间的中间转接器;
图2为图1中转接器插座端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转接器插座端的前视图;
图4为图1中转接器插头端的前视图;
图5为图1中转接器插头端的后视图;
图6为图1中转接器内的一组相对的端子立体图;
图7为图1中转接器内的一组相对的接地脚立体图;
图8为转接器组合状态的剖视图,其示出端子如何同时位于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中;
图9为组合状态的转接器于另一方向的剖视图,表示转接器内的端子状况以及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相对应扣件的连接状态。
如图1~图5中显示,一种转接器10包括一插头端12和一插座端14,请参照图4,一插头端12包括第一壳体16,其具有第一基部15并有第一环状边壁18从基部延伸出,以界定出第一空穴20,并有一板片体22水平延伸于空穴20里。一对定位柱24设置于壳体16的两端,每一定位柱24上开有相对应的凹槽26用来接受接地脚70的第一部分,容后再述。
参照图5,第一壳体16的后部还包括一第一接触面28,位于具有第一环状边壁18的第一接口30反面。若干第一通道32从第一接触面28延伸,经过基部15到达第一接口30的板片体22以收纳相应的接触端子80的第一接触部82(见图6)。
一对第一锁钩39反向伸出于基部15两端的第一接触面28,与同插座端14上的第二锁扣52相配,来达成连接并组成完整的转接器,这些将在后面详述。
在一对压板34的延伸边缘36有若干个相同的扣钩35,用来嵌接相对应的插座端14凹槽54。
一对极性定位孔38由第一接触面28向前、向内延伸,用来收纳插座端14上的相对应极性定位柱60,容后再述。
参照图3,插座端14上包括第二壳体40,该第二壳体40包括有第二基部41,及由第二基部41向前延伸设置的第二环状边壁42,第二环状边壁42设有第二收容口45以收纳安装于硬盘机边缘的插头连接器(未图示),一对塔形部44沿第二壳体40两端向前伸出,每个塔形部44上设有由第二槽口47形成的开孔46,用以收纳接地脚70上的第二部分74(见图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42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