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逆变器无效
申请号: | 98216861.6 | 申请日: | 199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3300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21 |
发明(设计)人: | 谭雪开;罗章勇;罗林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湛江无线电一厂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04;H02M7/48;H02H7/122;H02H7/18 |
代理公司: | 湛江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庞爱英 |
地址: | 52400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变器 | ||
1、一种逆变器,主要由变压器B1、B2、NPN三极管T1、T2,PNP三极管T3、T4,控制板NBQ-K1,电容C,开关K1、K2、S1、S2,熔断器F1,交流电压表V1,直流电压表V2,直流电流表A,发光二极管L1~L4,电阻R28、R29、R46等组成,其特征要在于:变压器B1具有六个绕组,绕组间相互绝缘,绕组(Ⅰ)为一次,具有多抽头,绕组(Ⅱ)~(Ⅵ)为二次,绕组(Ⅱ)的末端和(Ⅲ)的首端联接出线与蓄电池B的负极联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变压器B1的二次绕组(Ⅱ)的首端,其基极接B1的二次绕组(Ⅴ)的首端,绕组(Ⅴ)的末端接T3的集电极,T3的基极接控制板NBQ-K1的P2B1端;T2的发射极接变压器B1绕组(Ⅲ)的末端,其基极接B1绕组(Ⅵ)的末端,绕组(Ⅵ)的首端接T4的集电极,T4的基极接控制板NBQ-K1的P1B1端;T1、T2的集电极与T3、T4的发射极联接起来(均接安装散热器)再引出导线接蓄电池B的正极;二极管D1的阳极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D1的阴极接分流器FL,FL的另一端接T1的集电极;二极管D2的阳极接T2的发射极,D2的阴极接T2的集电极。T1~T4的EB结间均分别并联一个约10欧姆的电阻,变压器B的一次绕组(Ⅰ)的末端及抽头接开关K1与K2的动点,B1的首端接熔断器F1,F1的另一端接逆变器的交流输入线N,绕组(Ⅳ)接控制板NBQ-K1的P5与P6;变压器B2的一次一端接交流输入A,另一端接B1的绕组(Ⅰ)的首端和F1,二次绕组接控制板NBQ-K1的P7、P8,开关K1的固定端接控制板NBQ-K1的P15,P16接交流输入线A,开关K2的固定端接输出线a,电容C并接在输出线a、N上;开关S1的两端分别接控制板NBQ-K1的P4和P14端,S2的一端接T1、T2的集电极(散热器),另一端接控制板NBQ-K1的P12端。L3、L4的阳极接控制板NBQ-K1的P9端(电源正),L4的阴极接R46,L3的阴极接控制板NBQ-K1的P3端,L1的阳极接控制板NBQ-K1的P4端,L2的阳极接控制板NBQ-K1的P14端,L1的阴极接R28,L2的阴极接R29,R28、R29、R46的另一端接控制板NBQ-K1的P13端。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控制板NBQ-K1由脉冲形成与输出电路、联锁截止区电路、延时启动电路、市电逆变自动转换电路和短路、过载、超温保护电路、电源滤波与蓄电池极性接反保护电路组成,公共点P13指控制板NBQ-K1的工作电源负极,电源正指控制板NBQ-K1的工作电源的正极即12VC点;1、脉冲形成电路由三极管V5,V6,二极管D1~D4,电阻R7-R12,电容C1,C2组成;V5、V6的发射极及D2、D3的阳极均接公共点P13,V5的基极接D2的阴极和C2,C2的另一端接R10、R11和D4的阳极,D4的阴极接V6的集电极和R12,V6的基极接D3的阴极和C1,C1的另一端接R8、R9和D1的阳极,D1的阴极接R7和V5的集电极,R7~R12的另一端均接电源正,输出电路由三极管V4、V7,电阻R3~R5、R39、R41、R42、R13、R15、R16、R40、R43、R44组成;V4、V7的发射极与公共点P13联接,V4的基极接R5,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5的集电极,V4的集电极接R4与R41,R41的另一端接R42,R42的另一端引出同相脉冲信号输出端P1B,R4的另一端接R3和R39,R3的另一端接电源正,R39的另一端引出并列同相脉冲信号输出端P1B2,V7的基极接R13,R13的另一端接V6的集电极,V7的集电极接电阻R43和R15、R43的另一端接R44,R44的另一端引出反相脉冲信号输出端P2B1,R15的另一端接R16和R40,R16的另一端接电源正,R40的另一端引出并列反相脉冲信号输出端P2B2;2、联锁截止区电路由三极管V1~V3,V8~V10,电阻R1、R2、R6、R14、R17、R18,电容C3、C4,稳压管Z1、Z2组成,V1~V3,V8~V10的发射极均接公共点P13,V3的基极接R6,R6的另一端接V4的基极,V3的集电极接R2、C3和Z1的阴极,R2的另一端接电源正,Z1的阳极接V2的基极,C3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V2的集电极接R1和V1的基极,R1的另一端接电源正,V1的集电极接V7的基极,V8的基极接R14,R14的另一端接V7的基极,V8的集电极接R17、C4和Z2的阴极,R17的另一端接电源正,C4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Z2的阳极接V9的基极,V9的集电极接V10的基极和R18,R18的另一端接电源正,V10的集电极接V4的基极;3、延时启动电路由NPN三极管V17~V20,PNP三极管PN3,电阻R30~R37,电容C8、E4组成。C8和V18~V20的发射极均接公共点P13,C8的另一端接R31,R31的另一端接R30与PN3的基极,R30的另一端接电源正,PN3的发射极接电源正,集电极接E4的负极,E4的正极接电源正,E4的负极接R34,R34的另一端接R32和V17的基极,R32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V17的集电极接R35,R35的另一端接R36和L3的阴极并引出输出端P3,R36的另一端接L3的阳极再接电源正,V17的发射极接R33和V18~V20的基极,R33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V18的集电极接V4的基极,V19的集电极接V7的基极,V20的集电极接R37和V15的基极,R37的另一端接电源正;4、市电、逆变自动转换电路由二极管D9~D12,电容E3,继电器J1、J2,电阻R38,三极管V16组成,D9~D12组成整流桥,整流桥输入引出P7、P8端,桥口共阴极引出输出端P14,共阳极接公共点P13,E4和J2的线圈并接在桥口两端,E4的正极接桥口共阴极,J1的线圈的一端接桥口共阳极,另一端引出输出端P4,J1的常开触点两端分别接引出端P15、P16,J2的常闭触点两端分别接D13的阳极和引出端P12,R38接桥口共阴极,另一端接V16的基极,V16的发射极接公共点P13,集电极接R31和C8的联接点;5、短路、过载、超温保护电路由二极管D5~D8,NPN三极管V11~V15、V21~V23,PNP三极管PN1、PN2,电阻R19~R27,R45、R48,电容C5、E1、E2、C7和稳压管Z4组成,D5~D8接成整流桥,整流桥的输入接引出端P5、P6,共阳极接公共点P13,共阴极接R19,R19的另一端接C5的正极、V23的集电极和V21的基极,C5的负极接公共点P13,V23的发射极接公共点P13,V23的基极接R45并引出P18端,R45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V21的集电极接V22的基极,V22的集电极接R20和V11的基极,R20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V11~V15的发射极均接公共点P13,V11的集电极接R21和E1的正极及Z4的阴极,E1的负极接公共点P13,R21的另一端接R23和PN1的集电极及V14的集电极和E2的正极,E2的负极接公共点P13,Z4的阳极接V12和V13的基极,R48并接在V1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V13的集电极接V16的集电极,V12的集电极接R22,R22的另一端接PN1的基极,PN1的发射极接PN2的发射极接电源正,R23的另一端接R24、R26和PN2的集电极,R24的另一端接C7,C7的另一端接R25和V14的基极,R25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R26的另一端接公共点P13,PN2的基极接R27,R27的另一端接V15的集电极,V15的基极接V20的集电极;6、电源滤波与蓄电池极性接反保护电路由二极管D13,电容E5组成,D13的阳极接J2的触点一端,D13的阴极接E5的正极即电源正,E5的负极接公共点P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湛江无线电一厂,未经湛江无线电一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686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