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道联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21074.4 | 申请日: | 1998-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3619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02 |
发明(设计)人: | 柳光坤;柳启华;柳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光坤 |
主分类号: | F16L21/03 | 分类号: | F16L21/03 |
代理公司: | 烟台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彬瑞 |
地址: | 06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联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联接装置,属管道联接技术领域。
现有的管道联接装置主要有1、螺纹联接,2、法兰联接,3、焊接,4、粘接,5、结构联接法,前四种方法,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原材料用量大,特别是中、高压管道和有色金属的联接,按国家技术管理要求,必须是持证焊工施焊,焊后还要进行探伤透视,检查合格后,才能使用,第五种联接方式——套接,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管道联接技术,具有联接速度快,密封性好,省材等特点,如专利号为95234047.7,但因该结构的联接装置,要求被联接管上的凸块为N个(N≥2),当该联接装置与被联接管联为一体时,压力都集中在N个凸块上,若管子为塑料材料,凸块易脱落,造成联接密封不牢;当管材为有色金属管(如铜、铝)时,也存在这种情况,既影响了以塑代钢的速度,造成金属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同时,也使有色金属材料的联接方式受到限制。其次,聚乙烯塑料管具有韧性大和不易粘接的特点,螺纹联接时,不能承受压力,限制了使用范围,聚氯乙烯塑料虽然硬度较大,易粘接,但韧性较差,易碎,使用寿命缩短,而且成本较聚乙烯高1/3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管子联接、密封方便,牢固可靠,既能适宜一般金属管子的联接,又特别适宜塑料管、有色金属管联接的管道联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它由至少带两个接口的联接套1组成,联接套1的每个接口,至少对应联接套内壁上的一个圆周密封槽和一个圆周锁紧槽,其特点是,联接套1接口端的内径大于联接套1中间部分的内径,圆周密封槽位于联接套1中间部分的内径上,锁紧槽位于联接套1接口端的内径上,在每个锁紧槽内设一带缺口的卡簧2,在每个卡簧2内侧的空间内设有垫圈3,垫圈3由两个半圆组成。
本管道联接装置的联接套1的接口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3个、4个。当联接套1的接口为2个,且两接口位于同一轴线上时,就形成了一种联接直管的管套联接件;当联接套1的接口为2个,且两接口相互垂直时,就形成了一种联接相互垂直管的弯头联接件。当联接套1的接口为3个,其中两个位于同一轴线上,第三个与位于同一轴线上的两个垂直时,就形成了一种联接直管道与垂直管道的三通联接件。同理,当联接套1的接口为4个时,每两个位于同一轴线上,且其中的两个接口与另两个接口相互垂直时。形成了一种联接直管道和垂直管道的四通联接件。
由于本实用新型联接套1接口端的内径大于联接套1中间部分的内径,圆周密封槽位于联接套1中间部分的内径上,锁紧槽位于联接套1接口端的内径上,既保证了该管道联接装置的密封性,又形成了待联接管上挡块的内挡边。当在锁紧槽内设带缺口的卡簧,在卡簧内侧的空间内设由两个半圆组成的垫圈,则允许待联接管上的挡块敷设在整个圆周上,使被联接管上的挡块受力均匀,防止了点式挡块因受力点集中易脱落的不足,因此,联接牢固可靠。这种管道联接装置将管子联接后,所承受的压力大于等于被联接管所承受的压力,尤其适于塑料管和有色金属管的联接。例如,联接口径8"×1/2"管子的管道联接装置,承受≥20kg/cm2压力时,仍联接、密封可靠。
附图图面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增加了被联接管);
图2-图1的A-A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中增加了被联接管);
图4-图3的A-A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中增加了被联接管);
图6-图5的A-A剖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技术解决方案。
实施例1,参考图1、图2,由图1、图2看出,这是一有两个位于同一轴线上接口的管道联接装置。属一种新式管道联接件。联接套1上的两个密封槽4、5位于其中间部分的内径上,位于接口端的锁紧槽内各嵌一带缺口6的卡簧2,两卡簧的内侧空间内均由一个垫圈3。该垫圈3由两个半圆组成。联接过程是,用工具捏住卡簧2缺口6的两端,使其半径缩小脱离锁紧槽,并将垫圈3移出。然后将密封圈8、9分别卡到密封槽5、4内,将端部带圆周挡块的管7、10从联接套两接口伸入到联接套内,然后将两个垫圈3分别卡到管7和管10上,最后将带缺口6的两个卡簧2分别卡到联接套的锁紧槽内,从而完成了利用本管道联接装置将两管联接为一体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光坤,未经柳光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10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