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体位固定器无效
申请号: | 98223255.1 | 申请日: | 1998-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33238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11 |
发明(设计)人: | 吴超;任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超;任英 |
主分类号: | A61F5/05 | 分类号: | A61F5/05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浩东 |
地址: | 20005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位 固定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对人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固定的体位固定器。
在医疗临床上,诸如骨折、畸形矫正、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均需对人体的某些体位进行固定。对于骨折等疾病患者的体位固定通常采用石膏绷带、小夹板加以固定。石膏绷带是用宽网眼纱布铺上熟石膏粉卷制而成。临床应用时,将石膏绷带完全浸入水中,泡透后缠绕在患体上,直至石膏结晶硬化。小夹板固定能保持骨折段局部相对的固定,控制对骨折断端不利的活动。上述两种方法虽能对人体的部位进行固定,但在临床应用上,如将石膏上得太紧,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产生疼痛、麻木的感觉。在人体的躯干部位上石膏还可能诱发褥疮。石膏本身也存在着容易折断的弊端。而小夹板固定多用于长骨干的稳定性横断骨折。对不稳定性骨折还要辅以牵引治疗。而对于关节骨折,开放性骨折,皮肤有炎症者,还不能使用小夹板固定法。目前的医疗固定方法还不能对人体进行理想的全方位的体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弥补现有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的不足,即在医疗过程中不拆除石膏等固定装置的情况下,便可对疾患部位进行X光透视、矫正、确认,并能依照人体各部位的形态进行造型的体位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真空泵、软管、外接套、密封圈、顶杆、气芯、内接套、弹簧、真空座,真空座上有一经软管连通的塑料袋,塑料袋内置有塑料粒子。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方案,除了具有常规的现有医疗技术对人体体位的固定功能外,还具有对人体各部位进行任意造型、反复使用等优点,并可用控制真空度的大小来调节固定人体部位的张紧力,弥补了常规的现有医疗技术的缺陷。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真空泵1连通软管2的一端,软管2的另一端连通外接套3,外接套3用螺纹连接内接套7,外接套3内置有顶杆4,顶杆4的端面内置有密封圈5,真空座9内置有弹簧8、气芯6,气芯6的端面内与内接套7的端面之间置有密封圈5,弹簧8作用在气芯6与真空座9上,真空座9经软管2连通塑料袋10,塑料袋10内置有塑料粒子11。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任务进一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完成:塑料袋可以是球形、圆柱形、长方体形,塑料袋内的塑料粒子直径大于等于1mm,小于等于10mm,塑料粒子的体积占塑料袋容积的20%-80%。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人体上不同部位进行固定。首先,将人体上需要固定的部位放在塑料袋10上进行包裹缠绕造型。然后,将外接套3拧在内接套7上,同时,顶杆4顶压气芯6,使气芯6上的密封圈5同步沿轴心线移动,从而使塑料袋10、经软管2、真空座9、气芯6、顶杆4、软管2至真空泵1之间的气路处于导通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真空泵1在电源作用下工作,并产生负压,致使塑料袋10内的空气排出塑料袋10外,形成负压。随着负压的增加,塑料袋10内的塑料粒子11就会依人体不同部位的形状,紧密地团聚在一起结成硬块,对人体的部位进行硬化固定。只要负压不消失,硬化固定就可持续保持。当一种固定造型使用完毕后,可从内接套7上拧下外接套3,顶压气芯6,使塑料袋10内的负压消失,便可再次使用固定造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超;任英,未经吴超;任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32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