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废气余热回收的固体吸附制冷吸附器无效
申请号: | 98224207.7 | 申请日: | 199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327975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王如竹;许煜雄;吴静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00 | 分类号: | F28D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翠莹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废气 余热 回收 固体 吸附 制冷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将固体吸附制冷用于废气余热回收的新的吸附器结构,属制冷技术领域。
固体吸附制冷是一节能环保技术,循环驱动可用70℃以上的热源。其系统中主要包括蒸发器、冷凝器、节流阀和吸附器等,吸附器也称发生器或吸附床。吸附器中的吸附剂一般采用分子筛、硅胶、活性炭、氯化钙等,吸附质一般采用水、甲醇、氨等。
吸附器是固体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作为冷、热源的传热流体在吸附器中与吸附剂进行热交换。目前的吸附器的形式有采用管壳式、板式、板翅式、螺旋板式换热器等,其中管壳式换热器采用的是传热流体在管程,吸附剂在壳程。当传热流体是液体时,这些吸附器型式比较合适,当用于传热流体是气体时,这一侧的传热热阻相对就比较大,即使有很大温压,传热面仍然不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吸附器,增加换热面积,使之能有效缓解传热流体侧的传热热阻相对比较大的矛盾,更有利于废气余热的回收。
为实现这样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吸附器结构包括多组内装吸附剂的翅片管、联管、连接管和传热气体通道,其具体构件的位置及相互之间连接关系为:翅片管内装吸附剂,其放置位置与传热气体运动方向垂直或倾斜,一头封死,一头连在联管上,也可以两头连在联管上;各组翅片管在传热流体的运动方向上交错排列,也可以顺序排列;连接管接在联管上,穿过传热气体通道的壁面将整个吸附器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蒸发器连接;连接管和联管均放置在传热气体通道内,也可以放在传热气体通道外。
连接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多个,联管可设计成单管式,也可以是整体联箱式,翅片管的组数及每组的数量视换热面的需要而定。管外还可以采用套装、高频焊、轧制等翅片来增大换热面积。另外,由于吸附剂装在管内,也可通过调整翅片管内径来增大吸附剂的传热面积。对于整体联箱式,可以在传热气体通道内,也可以在传热气体通道外或作为传热气体通道的一部分。
以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个实施例的附图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可见,吸附器由内装吸附剂的翅片管1、联管2、连接管3和传热气体通道4组成。吸附剂装于翅片管1内,翅片管1一头封死,一头连在联管2上,图中箭头指向设为传热气体运动方向,翅片管1的位置与传热气体运动方向垂直,各组翅片管交错排列,连接管3焊接在联管2上,翅片管1和联管2均放置在传热气体通道4内,连接管3穿过传热气体通道4的壁面将整个吸附器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蒸发器连接。
连接管3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多个,联管2可设计成单管形式或整体联箱式,翅片管1的数量可视换热面的需要而定。
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吸附剂装入翅片管内,每组翅片管与传热气体运动方向垂直或倾斜放置,多组翅片管在传热流体的运动方向上交错排列,设计合理,可有效地增大换热系数,减小传热热阻,可使同样数量的吸附剂获得比其它型式吸附器更大的制冷能力,与现有的管壳式、板翅式、螺旋板式吸附器相比,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提高翅片管的翅化比来增大传热气体侧的换热面积,而且传热气体在管外横掠管束,比纵掠管束的对流换热系数高,有利于将固体吸附制冷用于废气余热回收的应用上,例如各种内燃机排放尾气或锅炉烟道尾气的余热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42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果汁冷冻浓缩提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电刷式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