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纯氧-射流-复合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24636.6 | 申请日: | 1998-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34553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杨贤智;章永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铁道大学;上海佛欣河道治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4 | 分类号: | C02F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高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雪英 |
地址: | 200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流 复合 生物膜 污水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它涉及一种纯氧-射流-复合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在现代的污水处理法中,生物处理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中生物膜法是一种通过附着在某种物体上的生物膜来处理污水的好氧处理法。它包括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生物膜法的最初形式为生物滤池法,它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间歇滤池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法。生物滤池采用碎石作为滤料,以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个体活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因而其体积负荷和有机物去除率较低,属低负荷的生物滤池。近年来采用塑料滤料,处理效果有所提高,但仍有价格昂贵和脱氮效果差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水处理工艺难以解决的难溶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率问题,针对目前水体严重污染而设计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装置主要由混流生化反应器(5)、复合生物滤料(9)、(10)、生物滤池(9)、(10)、循环增氧器(13)几部分组成,用连通管加以连接。
1混流生化反应器
本反应器(5)在其进水管上安装了多个射流器,下方设有污泥排放口(15)。根据射流溶气及旋流原理,污水连续地被泵入射流喷射器,利用液体高速射流造成的负压,将氧气和微生物菌液吸入,从喷射器出来的气、液、固三相喷射流以切向方式进入反应器(5)。由于射流紊动和旋流的混掺作用,氧气在瞬间(1/100S)完成了气相向液相转移的过程,又根据双液传质理论,氧气可以形成微米尺寸的均匀纯氧气泡,迅速有效地溶解于混合液中。这种微气泡能达到的传氧效率很高,因而在反应器(5)中能保持90%的氧利用效率,在反应器(5)的出口,混合液中的溶解氧一般高达20mg/L。
2复合生物滤料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生物滤料(9)、(10)是:
(1)白垩文石
白垩是生物化学沉积物之一,由方解石质点和藻类、软体动物与球藻类的方解石质碎屑组成,黄白色质脆而轻,结构单一。文石是方解石的同质二象变体,这种滤料外表与硅藻土相似,有很多气泡,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空隙率。
(2)生物活化煤
这是本实用新型将煤炭粉经过生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质煤炭,它能选择性地让友好微生物着床和繁殖。
(3)活性木质纤维素
活性木质纤维素是采用针叶木加工而成的,通过抽提聚戊糖、木素、蛋白质、果胶等剩下为木质纤维素,这种纤维素形成多孔空隙结构,非常适于友好微生物的着床与做功。
(4)氧化钛
该滤材存在于天然矿石中,将其铺设在生物滤池的表层既可作为绿化地的人工便道,又可吸收紫外线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可强化滤池的污水处理功能。
3生物滤池
本实用新型中的生物滤池(9)、(10)为长方型平流式,它由一条宽为2-3M、深为1-1.5M、长为30-100M的钢筋混凝土槽构成,可建于地上或地下,池底设有布气管(16),上层覆盖多种复合滤料(9)、(10),混合液以平流方式从池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经滤池(9)、(10)的生物氧化作用,CODcr去处率达70%,NH3-N去除率达60%。
4循环增氧器
本增氧器(13)是由液氧储罐、氧蒸发器、压力传感器和控制阀、泵(12)及管道等组成。
采用本装置后可使氧的利用率达到90%,与空气曝气相比,若处理效率相同,曝气池体积可缩小三分之一,混合液溶解氧浓度可达6-12mg/L。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复合生物滤池(9)、(10)结构和纯氧射流曝气技术,所以能大大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对中小河道污染治理以及对生活污水和禽畜粪尿污水处理均有显著效果,去除氨氮效果更佳。设备简单,投资成本低于现行污水处理设施,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1所示的是纯氧-射流-复合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图。
下面结合图1叙述本实用新型在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真如港河道污水处理工程实验段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铁道大学;上海佛欣河道治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铁道大学;上海佛欣河道治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46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防止矿井井下钻孔施工冒水的自动止水装置
- 下一篇:插接换字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