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化信函处理系统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8224691.9 | 申请日: | 1998-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394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9-06 |
发明(设计)人: | 戴智康;邬建中;马贤祥;赵金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邮电部第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7C3/00 | 分类号: | B07C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信函 处理 系统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理信与分拣合二为一的一体化信函处理系统的结构。
已有的信函处理从信函袋的开拆、分拣入格到制签捆把入袋,是以理信机和信函分拣为主形成的流程结构,如图4所示,判别信函左上角是否有六只红框及红框内有无六位邮政编码的红框理信机,其是信函分拣的前处理设备,由供信台、非标剔除、分离机构、扫描识别、信函翻转、信函集堆等构成,人工从信函袋中开拆的一叠叠信函排放到供信台上,经过分离机构将信函分离成等间距被传送的信流,首先剔除超长、超短、超厚、超高、有异物的非标准信函,进入人工分拣格;经扫描识别后对于无框无码信函进入人工分拣格,而对于统一顺面顺向的有框有码信函,存储在信盒内,送信函分拣机进行分拣;如图5所示,信函分拣机主要由供信台、分离机构、扫描识别、判别准确的信函进入的大格口和小格口构成,该机将红框理信机理出的有框有码存储信函盒,由人工搬动将信函叠放在供信台上,经单封分离机构分离的等间距信流扫描判决后,被输入到相应的大格口或小格口内,再由人工取出格口中的信函并捆把入袋;
主要由红框理信机和信函分拣机组成的信函处理系统,在信函袋开拆、两处供信台,三处格口位共需6个人参与完成开拆、供信、收格捆把入袋等工作;人工两次往返搬动信盒供信,劳动强度大而又重复,既造成费人工,又费时间;
该系统有两套供信台、两套分离机构、三套扫描识别装置,其成本提高了总成本的30%,而且准确入格量除以总供信量的百分数的有效处理效率,红框理信机和信函分拣各为95%,整个系统有效处理效率为90%,也就是说,10%的信函量要人工处理,可见,高造价的处理系统并没有带来高效率的结果;
该系统的占地面积高出20%,也给分拣场地带来拥挤,不利于优化劳动组织的缺点。
已有的红框理信机和信函分拣构成的信函处理系统的结构方式,在全国各大、中邮局起到重要作用,但如何解决简化处理系统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机器的自动分拣效率,提高作业效率,缩小占地面积是当前一研究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理信机和分拣机合二为一的新型的一体化信函处理系统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从邮袋开拆到格口取信捆扎入袋一直线型作业处理线上完成供信、分离、理信、扫描识别、大格口和小格口接收被分拣的信函、尔后人工取信捆扎入袋。
在理信部分有信函的倒向和翻转机构将传送中信函全部理成顺面顺向。
对有框有码信函中的个别码机器不识的,则在信函延迟线模块上待处理7秒~12秒时,人工在视屏台上补上该正确码,补码后的信函进入分拣线便准确入格;
公众信函全部进入该系统分拣,由于信函标准化程度不高,软硬程度等不符合分拣要求的信函要被剔除,因此本机除有非标准信函剔除格口外,还在大格口前端、转辙器下部及每路小格口处设有收容格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两机合一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套供信台、一套分离机构、两套扫描识别器,简化了结构,完成了全部功能,降低了成本30%,深受用户欢迎;
2、两机合一,缩小了占地面积20%;工作人员在机器周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作业的组织管理;
3、两机合一,开拆、供信、大格口及小格口处各需要一个人,因此本系统由原来6人减至4人,减少了两次供信及往返搬运信盒的重复劳动,因此省工省力省时;
4、两机合一,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处理率为93%,提高了机器分拣效率,减少了人工分拣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已有技术的红框理信机结构框图;
图5是已有技术的信函分拣机结构框图。
附图中编号为:1-供信台 2-分离机构 3-理信机 30-扫描识别器4-延迟线 5-大格口 6-小格口 7-自动标签机构8-捆扎机构 9-计算机总控台 10-视屏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邮电部第三研究所,未经邮电部第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46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隔热保温板
- 下一篇:燃气热水器水温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