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单向卡制新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8224715.X | 申请日: | 1998-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3334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18 |
发明(设计)人: | 谢智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智庆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棘轮 扳手 单向 卡制新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特别是一种用棘轮的扳手。
随着现代产业发展,扳手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使用更广泛,扳手的式样、种类也呈各种不同变化,如复合扳手、梅花扳手、棘轮扳手、活动扳手等等,其中棘轮扳手如图1,由于变换卡型转的变向钮位置及设于扳手前端,其在握扶处和变向钮之间距离较长,使用时,必须一手握持扳手,另一手拨动变向钮才能操作扳手正、反动作,使用不方便,此种棘轮扳手具有扭力大、可正反向动作,但是其缺点是“因其内部构件复杂,故其头部较大,在小空间环境中无法顺利使用”所以必须依靠如图2所示的开口扳手或梅花扳手,而且上述扳手结构每动一小角度后,必须自螺母下拿起,再放入螺母上方能再转一小角度,如此周而复始方能螺设一螺母,其操作非常费时、费力,为此,以单向制动的扳手结构(如图3)改善上述缺点,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螺设螺母时,扳手可连续的旋转,而不必将扳手拿离螺母,可节省时间提高工效,但仍具有下列缺失:
1、截面积承受的剪刀较大,因其卡制块是容设在扳手主体柄部和头部交接处内缘,并以弹簧抵顶使其和棘齿轮呈平行或小角度的啮合状态,所以当卡制块受到棘齿轮推动时,其截面积所承受的力即“剪力”较大,而相对的所能承受的扭力则变小,因此,无法扭转负载较大的螺栓,再者,其卡制块设在棘轮头部内时,其容置部只是一弧状的凹槽,故其间隙的精度有差,使卡制块置设时可些微的左右滑动,无法顺畅,影响操作。
2、加工成本高、结构较不稳定,上述结构制造时,必须在扳手主体的棘轮头内部加工一缺口状容量部以容设卡制块及弹簧,所以加工上不仅须有各构件间配合尺寸的精度,且其成本上又必须增加许多,且组装时,其构件的相互关系是利用弹簧来达到使棘轮及棘齿块啮合、推移的动作,但,因为在套入弹簧时其构件小和容置空间小,使组装不便,因弹簧为一般线径弹簧,在长时间受棘轮推抵后,会造成弹性疲劳,而使得棘齿块内陷过深,进而形成跳脱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单向卡制新结构,它易于施力且所能承受的扭力也大大提高,结构稳固,组装方便。
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扳手主体具有一棘轮头,内设一棘齿轮,在棘轮头侧钻设一容置部,容置部和棘轮头中心的水平延伸呈12°至18°的夹角,容置部靠外侧的适当处形成一螺纹段;制动块容设在容置部内为一略呈梯形的构件,一端形成有和棘齿轮啮合的制动齿,另端钻设一容室,容室内套设一弹性元件;螺塞螺设在容置部螺纹段,一端形成顶持弹性元件的凹部,另端凹设成六角座。
弹性元件为可使制动块随时呈卡制状态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块以最佳的施力角度(12°~18°)套置在扳手主体内,使制动齿和棘齿轮啮合面恰与18°的切线相交,棘齿轮在扳动时,其所负载的力量除集中在两啮合齿部外,还可藉剪应力及压应力的产生而分散,以承受较大的扭力,同时,由于制动块和棘齿轮啮合的齿数较多,因而提高其承受扭力;其结构简化,没有精密组件,组装方便,结构设计上还考虑施力的人体工学,因制动块负受扭力不会集中一处,所以施力较容易。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传统结构轴测图。
图2是另一传统结构轴测图。
图3是传统结构部分轴测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轴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轴测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局部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4、5、6,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扳手主体1、棘齿轮2、制动块3、弹性元件4、螺塞5组成,其中:
扳手主体1一端形成一棘轮头11,其内缘形状呈镂空状用以容置棘齿轮2,并以一盖板6及C型环7将其卡固,在棘轮头11侧边钻设一容置部12,容置部12和棘轮头11中心的水平延伸呈12°至18°度的夹角θ(如图6),容置部12靠外侧适当处形成一螺纹段121,以供螺塞15螺设;
棘齿轮2为一环状齿轮,外环周面凸设预定数量的齿部21,内缘形成一夹持座22,以供螺母套设。
制动块3容设在容置部12内,为一略呈楔形状构件,一端的斜面部形成和棘齿轮2的齿部21啮合的制动齿31,另端内缘钻设一容室32,以供一弹性元件4套设;
弹性元件4可为一弹簧,置设在制动块3的容室32内,藉其弹性回复力使制动块3可随时和棘齿轮2呈卡制状态;
螺塞5螺设在容置部12的螺纹段121,一端形成一凹部51,和制动块3的容室32配合,以顶持固设弹性元件4,另端凹设成六角座52。
参照图7,一般扳手操作时,使用者的手部握持在扳手柄部时,其最佳的角度均呈12°至18°,此角度也是最易于施力的位置,相对的其所能承受的扭力也最大,因为两物体啮合,扭转时所产生的力除了剪应力(P1)外,还有另外分力也即压应力(P2),同理可证明,当制动块3置设在容置部12内和棘轮头11的水平延伸呈12°至18°度的倾斜状态时,其扭转所承受的力量除了制动齿31和棘齿轮2的齿部21的啮合力(P)外,尚有剪应力(P1)及压应力(P2),以分散制动块3所有承载力,因此,也相对提高所负载的扭力,此外,制动块3的置设结构在转动时,可分散所有承受的扭力,所以当其空转时的力也相对分散,以减轻弹性元件4的负载,进而减免其弹性疲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智庆,未经谢智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47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力器
- 下一篇:一种能折叠自动伸出阳台晒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