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缓冲器无效
申请号: | 98226122.5 | 申请日: | 199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33613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01 |
发明(设计)人: | 徐铭;李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铭;李冬梅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 |
代理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2100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缓冲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装置,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使大质量速度高的运动物体以合理减速度在规定距离内实现安全制动的液压缓冲器。适用于运输提升中防止过卷、过放、舰载飞机着陆时的拦截等多种情况。
公知的塑性变形吸能、摩擦吸能缓冲装置应用较为广泛。但这类制动装置一方面其制动力受环境因素影响变化较大,难以精确调整;另一方面由于为简化设计,造成一些假定条件与实际不符,不能满足适应复杂工况,以实现平稳可靠的安全制动。
利用流体小孔节流效应,可实现机械效果的减振、缓冲作用。如起重机装卸桥小车用的液压缓冲器、电梯桥箱油压缓冲器、可调线性缓冲器等。起重机装卸桥小车用液压缓冲器,是在油缸上体上开一系列小孔,随着活塞的下移,节流小孔的数量逐渐减少。由于节流面积变化不连续,造成缓冲器输出随流体压力呈脉动变化,从而影响了系统的减震和缓冲效果。电梯桥箱油压缓冲器采用节流孔与调整棒间的缝隙节流,由于制造、安装的误差,以及缓冲过程中液压冲击使调整棒产生径向颤动、偏离,使调整棒与节流孔不同心,造成工作特性不稳定。此外,现有缓冲器通常是活塞(或柱塞)直接受外力撞击作用,这种工况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允许的;而且这种受压式的缓冲器,工作行程短,缓冲容量小,难以满足高速、大质量系统的安全制动要求;结构单一、通用性差,不能与其它装置配套使用,使得液压缓冲器的应用领域受到很大制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冲行程长、工作稳定可靠、容量大、通用性强,能与其它机构配套的液压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种液压缓冲器,包括有缸套、固定在缸套两端的上盖和下盖、活塞和活塞杆,所述的缸套内固定花键套,花键套内壁上沿轴向开有凹槽,凹槽的深度由活塞的行程的初始端至终端逐渐变浅,活塞设置在花键套内,将腔体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腔体内注满液体,活塞与花键套之间形成节流孔。
一种液压缓冲器,包括有缸套、固定在缸套两端的上盖和下盖、活塞和活塞杆,所述的缸套内设置有花键轴,花键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上盖和下盖上,活塞沿花键轴及缸套上下滑动,花键轴上沿轴向开有凹槽,凹槽的深度由活塞行程的初始端向终端逐渐变小,活塞与花键轴间形成节流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花键轴(套)与活塞之间形成的小孔节流效应,其节流孔面积随着活塞的上升逐渐变小,其变化是连续的,故不会出现腔内液体压力的脉冲变化,缓冲器工作比较平稳、可靠。另外对运动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第三,活塞杆的工况是受拉,缓冲器工作行程长、缓冲容量大,且可由与滑轮机构配套使用,满足更大行程系统要求,若干个缓冲器并联使用,以满足高速、大质量系统的安全制动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图3的B-B剖面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参照附图1、2所示:一种外形类似于液压缸的液压缓冲器包括有缸套3和在缸套3的缸壁内侧固定花键套2,所述的花键套2是薄壁管状的,其内壁上沿轴向开有凹槽6,花键套2上所开的凹槽6为4~10条,每一个凹槽6的深度由活塞4的行程的初始端至终端逐渐变浅。活塞4安装在花键套2内,两者间为动配合,活塞4将缸套3的内腔分为上腔体9和下腔体10,缸套3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上盖7和底座8,活塞杆1的一端固定活塞4,另一端伸出上盖7,端头设有耳环5或螺纹端头,使活塞杆1能与外界的附属机构相连。当外力作用时,活塞杆1受拉,带动活塞4沿花键套2轴向运动,活塞4上无衬垫和密封。上腔体9和下腔体10内都注满液体。花键套2与活塞4之间形成节流13。当活塞杆1受拉时,活塞4上移,由于节流孔13的小孔阻尼作用,液体产生阻止活塞4运动的力,实现缓冲。下腔体10与储油腔(箱)11相通,下腔体10溢出的液体回流到储液箱11,储液箱11的液体也可及时补充缓冲器的漏液,使之始终充满液体,防止因供液不足引起压空现象。缓冲器使用频率较高时,设置辅助泵站12,辅助泵站12与上腔体9相通。注压泵工作,压力液体进入上腔体9。一方面使缓冲器复位和给负载施加预紧力,另一方面给缓冲器以强制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铭;李冬梅,未经徐铭;李冬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61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