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日光灯电子启辉器无效
申请号: | 98226709.6 | 申请日: | 199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332141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焕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焕庭 |
主分类号: | H05B41/16 | 分类号: | H05B41/16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薛平 |
地址: | 211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日光灯 电子 启辉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目光灯启辉器,属于电子启辉技术领域。
目前,电感式日光灯镇流器上普遍采用的启辉器仍以双金属片式启辉器为主,其启辉过程是在外电压作用下,内部电极产生辉光放电,电极温度升高,使电极接通。电极接通后,温度降低,电极断开。这样重复多次,直至日光灯点亮。这种启辉器启辉速度慢,且在外电压较低时就难以启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低压时能使目光灯快速启辉的新型目光灯电子启辉器。
本实用新型由启动控制电路(R1、R2、C、W、R3)、整流器D′、主控元件(可控硅管T3)和强制关断电路(R3、复合管T1、T2、电位提升电路D)组成,R1、R2、R3串联接在整流器的输出正端(A点)与负端(B点)之间,电容C跨接在R1与R2的结点E、B点间,稳压管W正端接E点,负端接可控硅T3的触发极,可控硅管T3的阳极接A点。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T1的集电极接T2的基极构成PNP型复合管,其发射极(即T1发射极与T2集电极结点)接T3触发极,集电极(即T2发射极)接电源负端,基极(即T1基极)接电阻R3,R3的另一端接电源负端,T3的阴极顺向串接电位提升电路D之后接电源负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在于复合管T1、T2可以是PNP-NPN复合或PNP-PNP复合;电位提升电路D为1个或多个串联的二极管。
电路中,在日光灯未启动工作的情况下,启动控制电路负责提供可控硅T3的触发信号,可控硅导通后,灯丝被预热。随着预热电流由最大值逐渐下降至数10mA时,可控硅在强制关断电路的作用下突然关断。在此状态下,镇流器因感抗的作用立即产生高压,加至灯管两端;如此重复动作,直至灯管启辉。启动控制电路在日光灯启辉之后,自动停止输出可控硅的触发信号,从而确保了日光灯的正常工作。
由于在启辉过程中能使灯管预热充分、快速,高压稳定,而启辉器自身无需预热,因此极大地缩短了启辉过程,实现了快速启辉的目的。同时由于启辉过程是瞬间完成的,在遇电网瞬间断电或降压时,可充分利用灯丝的余热迅速启辉,将灯点亮,因此有效地延长了灯管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启辉器在启辉过程中无任何物质消耗,因而确保了其自身较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性在于高压稳定,低压启动效果好,由于启辉速度快,不仅自身的使用寿命长,而且还能有效地延长灯管的使用寿命,其造价低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启辉器。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2是PNP-PNP复合示意图。
图中R1、R2、R3接成串联形式,用于产生E点和F点的电位,T1为PNP型三极管、T2为NPN型三极管,他们接成PNP型式的复合管,以放大R3的电流,实际可看成是F点的电压跟随器,稳压管的击穿电压略大于E、F两点间的电压,即大于R2两端的电压降。由整流器D′输出的直流脉动电流经R1、R2、R3形成分压F和E两点,随着电流的逐渐上升,E、F两点的电位也随之上升,最终E点的电压击穿稳压管W。而此时由于F点的电位高于稳压管负极电位,因而T1由于基极反偏而截止,故T2也截止,确保W击穿时电流流入T3的触发端,使其导通。在T3导通后,A点的电压很低,因而E点的电位也很低,稳压管W截止。由于R3的取值较小,因此F点的电位几乎为0,T3的触发端在F点和电压跟随器T1、T2的作用下,也几乎为0电位。T3的阴极由于有二极管的存在,而被稳定在高于触发端的电平上。可控硅在这种状态下,其维持电流上升,即电流在数10mA时关断,改变了本身的过零关断特性。由于T3在电流数10mA时突然关断,而镇流器在这种状态下便立即产生高压加至灯管及启辉器两端。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原因,因而经R1加至W的瞬间高压被电容C吸收,维护了T3的截止,直至第二个周期的到来,灯管被重新预热,然后加上高压,如此重复动作,直至灯管启辉点亮。由于灯管启辉之后自身的降压作用,因而经整流器D′输出的A点电压也较低,其结果是稳压管W不能被击穿,T3自动关闭,启辉器启辉完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焕庭,未经张焕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6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