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抑制式地下管道人(手)孔盖及其启闭器无效
申请号: | 98230421.8 | 申请日: | 199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32869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14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俊杰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罗建民 |
地址: | 台湾省南投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地下 道人 及其 启闭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管道人孔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抑制式地下管道人(手)孔盖及其启闭器。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成长,促进了诸如电力、通信、住宅区的下水道等工程的快速发展。这些工程需配合建设埋设在道路下面的地下管沟、或地下管道的电力、通信、下水道等各种地下涵洞工程,并在各地下管道孔口设置人孔盖或手孔盖。因此,人(手)孔盖多设置在车行道路上,由于车辆来往之频繁,现有的人(手)孔盖因结构不合理易于被车轮冲撞而跳离孔口,严重影响道路安全,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人(手)孔盖因设置在车行道路上,经车辆辗压,日久磨损而老化龟裂,在更换新盖板时,因新盖板与旧盖板座非为同一组模型铸造成型,致使盖板与盖座的水平间隙较大,垂直高低不平。
二、人(手)孔盖成品之制造,都使用砂模灌注形成,因砂的颗粒的大小无法一致,造成盖板与盖座接触水平面无法平整,垂直面空隙太大。
三、砂模灌注过程中,拆模处理不当,经热胀冷缩过程,使人(手)孔盖变形。
四、据验收规范,人(手)孔盖成品仅抽样检验,以致难以全部验收其是否符合规范尺寸。
五、施工或维护人员开启人(手)孔盖过后,再还原时未将掉留在盖座之小石块、泥砂清除。
六、人(手)孔盖置于车行道路上,如其位置恰好位于车轮常经过之路线,现场车行道常可发现两条车轮行迹,长久以后,人(手)孔盖在车轮痕迹下,盖板与盖座被磨损。经施工或维护人员开启人(手)孔盖过后,再还原时难以放回原来位置,造成盖板与盖座间之不平,而产生跳动或跳离。
有关上述之缺失分析,实有太多的案例可循,其中1989年1月23日于台北市中兴桥所发生之一起车祸。该起车祸根据警方调查,其肇事原因系一部车辆辗压于电信局覆盖于桥面上之人孔电缆涵管铁盖突然弹离,致使追随其后来经过的一辆客运公车撞入人孔口,而使整个车身弹起飞离,并压到迎面驶来之小轿车上,造成小轿车上四名乘客当场死亡。
根据上述之车祸事件,经发明人实地研究后,得知其肇祸程如图一至图四所示,兹详述如后:
根据美国洲分路及运输官员协会(AASHTO)交通技术标准之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规定:标准货车之轴距Dd为4.25m,如果行车速度为60km/hr,盖板RF为0.676m,则当时间起点为:
∑TdR=0
dR>0
前轮经人孔盖后端R到前端F的时间为:
TRF=RF/v=0.676m(60×1000m/hr)×60×600.04056sec
从轮到人孔盖后端R时间为:
TDR=(DR-RF)/M=(4.25m-0.676m)/(60×1000m/hr)×60×60=0.21444sec
经由上述之算式,当车辆未到达人孔盖之前,人孔盖完好如初,但盖板与盖座接触水平面间隙过大,垂直面部份高低不平(图一)。而后车辆前轮接触人孔盖后端R点时,其时间TDR为起点,因接触水平面间隙过大,又盖板与盖座间高低不平,造成盖板前端F点翘起,其高度为H1(图二)。接着车辆前轮经TDR=0.0405sec到达人孔盖前端F时,因盖板前端F与盖座已有落距H1,加上第一次瞬间碰撞效应,使人孔盖板后端R翘起,其高度为H2较前端为高(H2>H1)。当车辆前轮刚要离开人孔盖前端时,因车辆重力加在盖板的前端时,已有H1落距,再加上这第二次瞬间碰撞效应,造成盖板后端有向上之更高落距H2,即车辆前轮离开人孔盖前端,盖板即变成翘翘板动作(图三)。最后在TDR=0.214sec时,车辆后轮碰撞到人孔盖板后端R时,将人孔盖板撞离原位,造成车毁人亡重大交通事故,危及公共大众安全(图四)。
另外当车轮从孔盖边缘辗过时,会对盖板产生压挤力或拖曳力,使盖板产生反时针旋转的动力跳离盖座,产生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的地下管道人(手)孔盖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实用的抑制式地下管道人(手)孔盖及其启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用以下方式来实现的。参阅图5、图6,该抑制式地下管道人(手)孔盖包括盖板(1)、盖座(2),盖板的底面适当位置于铸造同时加铸有垂直边(11),使垂直边(11)顶点(B)与盖子(1)前端(R)形成倾斜的第三边(RB),根据勾股定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俊杰,未经黄俊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304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