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传输语音、音频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98233801.5 | 申请日: | 199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3787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凯旋;沈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凯旋;沈彤 |
主分类号: | G08B7/00 | 分类号: | G08B7/00 |
代理公司: | 广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石泽智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传输 语音 音频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器,特别是一种自动传输语音、音频报警器。
现有的电话报警器在发生盗窃、火警、急救等情况下,虽然也能自动拨通相应的报灾电话,但由于没有语音提示,故电话控制中心很难确定发生灾情的准确位置。另此类报警器存在着可靠性低,功能单一,无法区分多用户信号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而提供一种可实现语音报警,使报警效果更为直观,且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功能多样的自动传输语音、音频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实用新型包括传感器、触发电路、输出电路、外壳,其特征在于;还有双音频拨号及储存电路、中央控制及语音发生电路,传感器产生的信号通过触发电路送到双音频拨号及储存电路,中央控制及语音发生电路与双音频拨号及储存电路相连,双音频拨号及储存电路输出的双音频及报警信号通过输出电路送到电话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传感器触头S2与控制开关S1相接,并通过电阻R16与三极管T6的基极相接,T6的集电极与集成电路IC1的12脚相接,IC1的10脚通过电阻R1与三极管T2的基极相接,T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T1的基极相接,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T4的集电极相接。集成电路IC2的10脚通过电阻R18与传感器触头S2相接,IC2的1脚通过电阻R23与三极管T7的基极相接,T7的集电极与IC1的9脚相接,IC2的7脚通过电阻R24与三极管T8的基极相接,T8的集电极分别通过二极管D4、D5与IC1的4、20脚相接,IC1的11脚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T3的基极相接。集成电路IC3的3脚与IC2的11脚相连,IC3的4脚与三极管T9的基极相连,T9的集电极与T1的集电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双音频自动发码,自动控制二路报警:其一是双音频码的形式发送报警信息,双音频码速度快,误码率低、抗干扰性强,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报警,进一步还可利用双音频码传输不同用户的特定信息,增强报警功能。其二是以语音的形式发送报警信息,将语音以串号的形式输入报警器,使普通的话务终端就能获得语音信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接线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由传感器1、触发电路2、双音频拨号及储存电路3、中央控制及语音发生电路4,输出电路5、外壳6等组成。外壳6的面板上设有控制开关S1、指示灯L1、以及需设定的数字按钮,并通接连接线与接线盒7相连。另传感器1、电话线也与接线盒7连接。
参照图3,触发电路2包括传感器触头S2、控制开关S1、三极管T6、电阻R16、R21等;双音频拨号及储存电路3包括集成电路IC1、三极管T1、T2、T4,电阻、电容、二极管等;中央控制及语音发生电路4包括集成电路IC2、IC3,电阻、电容等;输出电路5包括三极管T4、T9等。
当传感器1被触发,其触头S2闭合时,IC1的10脚输出高电平,T1、T2导通,使之摘机,由T4组成的有源滤波器工作,向IC1、IC2、IC3供电;此时,IC2通过10脚检测本次触发的真实性(即区分干扰信号还是传感器动作),如真实,则IC2的11脚输出高电平维持报警器的摘机状态。报警器延时数秒等待用户将控制开关S1,拨至结束报警,如果开关S1没有拨动,则IC2的7脚将输出高电平,打开IC1的储存器M,IC1便通过T3向电话线发送双音频码(如110报警、110急救、119火警)及带有报警信息的后续码。信号有效发生后,IC2的11脚输出低电平,使IC1的10脚输出低电平,使T1、T2导通摘机,重复上述过程,使IC1发出第二路双音频码及带有报警序号的语音;挂机再摘机后,可重复上述发送过程,即结束报警,并自动挂机等待下一次动作。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微处理器做中央控制,有利于报警功能的可靠和完整,利用先进的语音数字化编码技术将一组有序的报警语音放人报警器中,利用普通的语音终端就可组成可靠的、并可分辨多用户的报警器,使报警效果更为直观。
2、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功能多样,可广泛用于办公室、仓库、住宅等场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凯旋;沈彤,未经陈凯旋;沈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338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电热毯
- 下一篇:一种铝合金落水管及其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