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食用水净化消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36199.8 | 申请日: | 199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353741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2-15 |
发明(设计)人: | 江兴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武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7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 水净化 消毒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毒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产生洁净水、食用水净化消毒装置。
目前市场上家用的净水消毒装置都是过滤型的,只是采用不同方式的过滤:有活性碳过滤,有阳离子交换树脂过滤,有多孔性过滤材过滤,如现在的百事可乐有27层超滤膜法,还有百龙、无碰、井通、雄宇、亚都、富康等,它们只能过滤水中的矿物质、杂物,但不能对食用水进行理化,对细菌、病毒不能杀灭。消费者要经常更换过滤头,使用也不方便。经检索中国专利,有如下列几种:A、授权公告号CN2188992Y,“便携式水净化膜过滤器”,它由水接头、膜过滤器构成,水接头作为过滤件与自来水龙头相接,膜过滤装置包括上托、滤膜、多孔板、密封圈和下托,下托上设有接口,通过接口与水杯、与外接用的导水管相接,把水引出。B、授权公告号CN2199113Y,“民用超滤饮水器”,它包含有用于吸附过滤的炭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膜器,用于连接壳体和膜器的平台,在壳体和膜器、平台内有内部孔道,它还有一个能以其阀芯不同旋转位置去连接内部孔道,以实施水超滤或以一部分膜器超滤出的水去反冲清洗另一部分膜器的转阀。C、授权公告号CN2201170Y,“液体分离净化器”,该装置是将核孔膜筛网紧套在带有筛孔的内胆上,核孔膜筛网的两端束紧使之成为筒状,设置在外壳内,内法兰的内侧开有密封槽,密封槽内高有密封圈,套在核孔膜筛网的内胆压入密封槽内,法兰的外侧设置有压圈,利用外法兰将核孔膜筛及内胆由密封圈封紧,内胆里高有高压汞弧灯,高压汞弧灯上套有起密封和支撑作用的密封圈,外法兰配合有起固定灯头及防护作用的上帽,上帽中心孔中有吊灯螺栓固定灯头及上帽。D、授权公告号CN2211318Y,“超滤水冲饮机”,该装置高有控制电路,壳体面板上高有与控制电路相接的开关,在壳体的上部坐装有贮水缸和取水缸,在壳体内部固定有水泵、超滤器,贮水缸的下部与水泵入口之间连通有进水管,取水缸与电热膜加热器之间连有进水管,在取水缸和电热膜加热器上设有外接的饮取龙头。上述几种虽能灭菌消毒,但菌尸仍留在液体中,且由于液体中微量混悬物的存在,细菌的尸体同水一同流入下部的贮水罐而进行矿化,而矿化后的水随后排出供取用,所以,细菌尸体及矿化块的杂质及水中沉积物会随人的取用而一同排出,从而影响了杀菌消毒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食用水净化消毒装置,采用高频高压放电来制取臭氧,通过射流装置产生负压,吸入含臭氧空气进行水、气混合,达到水质净化消毒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装置由射流装置、臭氧发生器、控制电路构成,其特征是臭氧发生器上的外电极与控制电路上的高频高压线,相连,臭氧输送管的一头与橡皮塞相连,另一头与水气混合室相连,塑料筒的上端与橡皮塞相连,下端与固定头相连,以便将塑料筒固定在机壳内,高频高压的两片外电极分别与控制电路的两个高频高压线相连,阻气棒下端与机壳固定,阻气棒外壁固定一内电极。两外电极与内电极之间产生的臭氧经输送管进入混合室。其目的就是对水质进行净化消毒,已净化消毒的水流入缓冲混合室,经减速进一步理化处理,再经出水口将净化消毒的水送出进行食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对大气无污染,使用安全、操作方便。能有效迅速地杀死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伤寒病毒、乙肝病毒、痢疾杆菌等等。能消除食用水中的不良色、嗅、味,氧化有害元素,软化水质。处理后的食用水无残留污染,且臭氧在出水中能保留20-30分钟,继续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能广泛应用于城镇生活用水的各个方面。
图1为食用水净化消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食用水净化消毒是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361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