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片齿钎头无效
申请号: | 98242026.9 | 申请日: | 199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35613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榉;张汉斌;张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21B10/54 | 分类号: | E21B10/54;E21B10/48 |
代理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有福,吕建军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片齿钎头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凿岩工具。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凿岩的钎头按切削刃形分有片形钎头、球齿形钎头和复合片齿钎头三大类。片形钎头在较软弱层岩层中凿进效果较好。球齿形钎头适宜于在较坚硬岩层中凿进,但在极坚硬岩层中凿进速度较慢,边齿碎齿率较高。ZL96203054.6公开一种复合片齿钎头,其特征是球齿形切削刃垂直分散布置在钎头钢体头部端面的内环,片形切削刃垂直并呈放射状布置在钎头钢体头部端面的外环。这种钎头在包括极坚硬岩层在内的各种岩层中凿进,保留了球齿形钎头齿冠磨钝周期长,工业钻速较片形钎头高等优点,也保留了片形钎头抗冲击能力强、抗径向磨损能力强、刃锋尖锐破岩效率高,边刃磨钝后可以修磨重复使用的优点,从而在凿岩速度、使用寿命等方面均较其它类型钎头有较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现,这种钎头在使用过程中,前期凿岩速度较快,后期凿岩速度变慢,从而影响凿岩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系片形边刃自锐能力欠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片齿钎头,提高片形边刃的自锐能力,减少对边刃的修磨次数,直至不需修磨就能保证一定的凿岩速度连续凿进,提高凿岩效率。
本实用新型包括钎头钢体1、球齿形切削刃2、片形切削刃3和水孔4,球齿形切削刃2垂直分散布置在钎头钢体1头部端面的内环,片形切削刃3垂直并呈放射状布置在钎头钢体1头部端面的外环,水孔4布置在钎头钢体1头部端面,其特征是片形切削刃3是一个异形切削刃,是由外缘凿齿5和内侧锥齿6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片形切削刃3长12—32mm,宽6—16mm,高14—28mm;凿齿5和锥齿6之间有一个凹槽,并与根部平台之间呈弧形过渡,圆弧半径2-4mm。锥齿6和凿齿5从顶部到根部平台之间高为6—10mm;锥齿6根部直径φ6—16mm,锥角45°—65°,齿顶圆弧半径2—6mm;凿齿5齿顶圆弧半径1—3mm,齿顶宽1—12mm,外侧斜角2°—5°,内侧刃角25°—55°。凿齿5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方案是做成铲齿形,即凿齿5齿顶圆弧直径1—3mm,齿顶宽4—12mm,外侧斜角2°—5°,内侧刃角25°—55°。另一个方案是做成半锥齿形,即凿齿5锥角35°—55°,锥顶圆弧半径2—6mm,根部直径6—16mm,外侧斜角2°—5°。
本实用新型由凿齿5和锥齿6组成的片形切削刃3是一个整体,可以垂直布置在钎头钢体1头部端面的外环,具有抗冲击能力强、保径、不易崩刃的优点,从而保留了现有技术的优点。凿齿5外侧斜角及内侧刃角的特殊设计,使其在冲击回转过程中与孔壁和岩屑磨损达到自锐的效果,能始终保持较尖锐的刃锋,保证钎头在凿岩过程的后期也具有较高的凿岩速度,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同时,凿齿5和推齿6之间的凹槽,还可以节省硬质合金,有利于冲洗液流通,增强排粉效果,并使切削刃及时得到冷却,保证抗冲击强度少受损失,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提高凿岩效率和使用寿命并降低凿岩成本的目的。
图1为复合片齿钎头正视图。
图2为片形切削刃3侧视图。
1. 钎头钢体,2. 球齿形切削刃,3. 片形切削刃,4. 水孔,5. 凿齿,6. 锥齿。
以一种φ90的复合片齿钎头为例。球齿形切削刃2有7个,垂直分散布置在钎头钢体1头部端面的内环,片形切削刃3有8个,垂直并呈放射状布置在钎头1头部端面的外环;球齿形切削刃2选用相应常规球齿合金;片形切削刃3长18mm,宽11mm,高17mm;锥齿6根部直径11mm,锥角60°,锥顶圆弧半径4mm,锥顶到根部平台之间高8mm,凿齿5齿顶圆弧半径2mm,齿顶宽8mm:外侧斜角4°,内侧刃角30°,齿顶到根部平台之间高8mm;凿齿5和锥齿6之间的凹槽在根部平台处呈圆弧过渡,圆弧半径4mm;水孔4布置在钎头钢体1头部端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凿齿5做成半锥齿形时,凿齿5锥角45°,锥顶圆弧半径4mm,根部直径11mm,外侧斜角4°,其它参数不变。
本实用新型可以生产不同直径,不同数目片、齿组合的系列复合片齿钎头,适用于一切凿岩工程,不受机型、岩性、眼孔直径的限制,尤其适合制做中、大直径钎头和潜孔钻头,在坚硬、极坚硬岩层中凿进,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420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组合黑板
- 下一篇:乒乓球发球机的拨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