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井冲砂填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45192.X | 申请日: | 199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3785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孟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孟芝 |
主分类号: | E21B37/08 | 分类号: | E21B3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7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井 冲砂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井修复装置领域,尤其是水井冲砂与填砾装置领域。
水井,尤其是深水井,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因筛管破漏、涌砂淤埋筛管等原因使抽水不足,甚至水井报废。发生这种情况应及时修井,但目前对这种情况修复率低。现有的修井技术以冲砂为主,其冲砂过程是这样的:井场设备为空气压缩机、卷扬机、三角支架等,冲砂的井下工具为钢性同心管式结构,冲砂管位于衬管内,衬管和冲砂管一起下入水井套管内。穿接衬管中的冲砂管,然后以吊卡悬挂衬管,用卷扬机通过地滑轮、三角支架天车滑轮实现对冲砂管、衬管的下放和提升,在井口将一根一根的衬管和冲砂管以单管续接的方式下至井底砂面,在井口衬管上接一个三通,三通侧口为出砂口,三通的上口作为冲砂管出口,冲砂管从此穿出,用管卡卡住置于三通上。用空气压缩机作动力来进行冲砂。该技术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井口作业繁重,劳动强度大,不安全,至少要八个熟练工人方可作业;2.接单根衬管和冲砂管耗时长,八名熟练工人接一根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容易引起砂面反复,连续冲砂效果差;3.冲砂后无法填砾,水井修复后用不了多长时间易再次积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修井工艺中冲砂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冲砂不连续,不能进行填砾等不足,提出一种操作简便,连续冲砂,可进行填砾工序的分离式水井冲砂填砾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将原冲砂管和出砂管的同心管式结构改为冲砂管和出砂管分离式结构,用冲砂分离器将冲砂管和出砂管分开,即将原同心管结构改为两路并列管结构;将原来使用的两路同心管的材质由刚性材料改为柔性材料,如原为钢材质,可改为胶皮管,柔性材料续接不受下井工序限制,不用打吊卡,可以在地面提前续接好,直接向井下送;在施工时以空气压缩机为动力,将加压后的空气经冲砂管打入井下,使气水混合后经出砂管上返,将井中砂砾携带到地面上来,完成气举冲砂。冲砂完成后将井下工具提出,进行两次下管填砾,第一次先将修补套管、修补筛管下入修补位置后填砾,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滤层,稳定渗流速度和挡住地层向井内涌砂;第二次将封帽下入封住修补套管上口,其目的是将原井套管和修补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密封,使环形空间内的砂砾不能随水流上行。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进行修井作业能产生以下效果:
1.简化了工艺结构。使用柔性软管并列连接管序,节省了两管相接时间,省去了边下管边接管和悬挂吊卡的过程,改作一次性在地面接好,一次性下管冲砂,从而避免了砂面反复。
2.增加了填砾补井过程。原来修井只是将淤砂冲出并不进行填砾补井,这样过一段时间后,井内可能再次淤砂而需再次修井。
3.减轻了劳动强度。由于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工艺结构,原来八人一班要一个月时间修一口百米深井减少到四人半个月即可完成。加上许多钢性管材改用柔性管材,容易连接、加工搬运,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4.施工安全。采用本技术不用悬卦吊卡,穿接单根,且许多钢性管材改用柔性管材,减少施工时出现意外的机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冲砂井下工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冲砂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填砾井下工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帽结构示意图。
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冲砂井下工具结构示意图所示,在冲砂分离器1的下部置有可调节的衬管6和钢性冲砂管7,衬管6的长度要长于钢性冲砂管7,其目的是用衬管6限制钢性冲砂管7冲砂时不扰动衬管6外部的环形空间;在冲砂分离器1的上部置有出砂管2和冲砂管3,出砂管2和冲砂管3的长度根据需要在井口用单根软管一次性接成,用带有马牙型扣的短接4连接;冲砂分离器1、衬管6和钢性冲砂管7以及冲砂管3和出砂管2下放和提升用固定在冲砂分离器1上的钢丝绳8来实现,钢丝绳8通过固定于冲砂分离器1上的拉环9与冲砂分离器1连接在一起;因出砂管2、冲砂管3为柔性材料,下入井内时需拉直,否则易发生通道不畅和井内窝挤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钢丝绳8上可打上U型卡5,用铅丝固定并拉直出砂管2、冲砂管3,每下降一定深度打一U型卡5并固定出砂管2和冲砂管3,这样就省去了在井口打吊卡、接单根等繁重的井口作业,简便、省力、省时。接好后打开空气压缩机送风,加压后的气体经冲砂管3、钢性冲砂管7送入井下,在衬管6内形成气水以及砂砾混合物,经冲砂分离器1、出砂管2上行返至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孟芝,未经王孟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451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