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负压排污器无效
申请号: | 98245239.X | 申请日: | 199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350522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生莉;赵玉鹏;李性伟;于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石油勘探局采油工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1/00 | 分类号: | E21B41/00 |
代理公司: | 石油工业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郑祖芳 |
地址: | 47478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压排污器,主要用于油田地面工程中的污水沉降罐上,用以排除罐底沉积的污泥。
油田所用的污水沉降罐,容积通常在数千立方米左右,罐底污泥的清除问题是一项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污水沉降罐底安放多根引流管。引流管就是在普通钢管上钻多个小孔而成。但由于罐底污泥比重大、粘度高,流动性很差,在罐内液柱压力下很难从引流管流出。另外,钢管上小孔之间的压力相等,使引流管内形成死腔,污泥不能从里端流向外端,最多只能从外端小孔处流出一点,这样天长日久,罐底沉积的污泥越来越多,只有通过放完水后进行人工清罐,耗资巨大。另一种方法是:将大罐底部做成许多漏斗形,将引流管接在漏斗底部进行引流,这种形式也是利用罐内液柱自身压力排放,达不到及时有效排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排泥工艺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在污水沉降罐罐底、能增加罐底污泥的相对压差,提高污泥的流速,促使污泥及时有效地排出大罐底部的负压排污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负压排污器主要由依次密封相接的扩散管、混合管、纳泥室等组成,扩散管呈锥形,其大端与排污管相接,纳泥室的另一端与助排管相接,助排管向纳泥室内腔延伸。在纳泥室的内腔中部设置有一助排喷嘴,助排喷嘴的喷嘴与混合管处于同轴位置,相互对应,助排喷嘴的另一端与助排管相接;在纳泥室的外壁上接有四个引泥管,四个引泥管在同一水平面均布向四周延伸。引泥管一端与纳泥室相通,另一端(末端)接有喇叭口,喇叭口与污水沉降罐的底部相接。伸出纳泥室外的助排管与助排液管连接。
需要从罐内排出污泥时,打开助排液管线阀门,助排液体经过喷嘴时产生了节流,在纳泥室内形成低压腔,纳泥室经过引泥管与沉降罐之间形成负压。使污泥顺利排入纳泥室,然后经混合管、扩散管排出排污管。
以上作用过程,增大了沉降罐罐底污泥的相对压差,提高了污泥的流速,使污泥能够及时有效地从排污管排出大罐,从而保证了罐内水质,减少了清罐作业,节省了大量的清罐作业费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论述。
图1为现有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1、图2为油田现有污水沉降罐上较广泛引用的用于排污的引流管和漏斗的结构示意图,由于现有排污装置均是利用罐内液柱自身压力进行排污,效率低下。
图3、图4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该实施例主要由扩散管1、混合管2、助排喷嘴3、纳泥室4、助排管5、排污管8等组成。助排喷嘴3处于纳泥室4的内腔,通过丝扣连接在助排管5上,助排喷嘴3和助排管5之间由互成30°的锥面密封,助排管5的末端接外部引入的助排液管线9。扩散管1呈锥形,其小端与混合管2连接,大端接引出罐外的排污管8。将助排喷嘴3装入纳泥室4内,纳泥室4的外壁上接有四根引泥管8,四根引泥管6在同一水平面均布向外延伸,引泥管6的末端接有喇叭口7。组装负压排污器时,必须保证助排喷嘴3与混合管2的同轴度。扩散管1与排污管8之间、扩散管1与混合管2之间、混合管2与纳泥室4之间、纳泥室4与助排管5之间、助排管5与助排液管线9之间必须保证密封连接,本实施例均为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按图3、4组装好负压排污器,并在室内模拟试验合格后,将引泥管6的喇叭口7安装于污水沉降罐底部,安装数量根据大罐每天的排泥量而定。接好助排液管线9和排污管线8。当大罐需要排泥时,打开助排液管线9的罐外闸门,助排液就会通过助排管线9进入助排管5和助排喷嘴3,由于喷嘴3直径远小于助排管5的内径,对助排液产生节流,使助排液压力降低,流速增大,在纳泥室4内形成低压腔,对大罐底部的污泥产生抽吸作用,污泥将通过喇叭口7和引泥管6不断向纳泥室4涌进,又被高速流动的助排液抽吸进入混合管2充分混合,经扩散管1减速增压,从排污管8排出大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石油勘探局采油工艺研究所,未经河南石油勘探局采油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452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