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易拆装的卡扣无效
申请号: | 98252132.4 | 申请日: | 199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3565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05 |
发明(设计)人: | 卢贺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36 | 分类号: | A44B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曹广生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板桥***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拆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扣,尤其指对多个塑胶制品组装的卡扣。
目有,自石化工业发达以来,生产成本低廉,价格便宜,容易制造,易变化造型,柔软而富有弹性,坚韧耐用的各种人工塑胶制品,早已取代传统金属制品、木制品与陶瓷制品等由各种天然材料所制成的产品,而一般塑胶制品在组合时所利用的组合构件,有用螺丝连接,因采用螺丝连接方式组合物件往往是一种相当耗时费工的工作,而使其在操作上显得相当麻烦,又因塑胶制品的材质柔软,使其螺孔常为金属制的坚硬螺丝所破坏、且外观又不美观,因此一般塑胶制品多改为利用扣合方式来组合物件,亦即令其中一构件具有扣孔或扣槽,而另一构件则成型有扣钩,利用塑胶制扣钩本身具有在外力施压下可弹性变形的特性,而能在压力或推力下强迫扣钩扣入扣孔中,如此二物件将可因此迅速地扣合成一体,一般塑胶制品在扣合结构的设计上均只考虑如何能快速且稳固地相扣合,并未贴心地另作解扣的设计,当消费者或维修人需要将塑胶制品拆卸分离时,(例如:内部构件有损坏或需更换物件时)往往借起子、扳手等手工工具利用穿插或扳撬等方法足以解扣,如此,这些柔软的塑胶制品或甚至是扣合结构本身常因禁不起如此不当的动作而被破坏、且被破坏之处又相当有碍于观瞻,故不甚理想。
鉴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拆装的卡扣,它能按压弹片而使扣钩轻松且快速顶离扣孔,而不破坏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易拆装的卡扣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第三构件,其特征是:第一构件具有一扣孔,第二构件覆合在第一构件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构件的扣孔处第二构件上设有扣钩;第三构件固定在第一构件底部,且在对应于第一构件扣孔内侧的第三构件上设有弹片。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只需压按一弹片便可拆卸,既不需手工工具,拆卸还容易、迅速,并且不会破坏整体结构。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再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扣合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图2的A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解扣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图4的A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使用状态分解图;
图中:1.第一构件 10.扣孔 2.第二构件 20.扣钩 3.第三构件 30.弹片 300.顶块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可组合成完整或部分塑胶制品的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及第三构件3,其中:
第一构件1在适当处设有一扣孔10;
第二构件2覆合在第一构件1上,对应于第一构件1的扣孔10处设置扣钩20,使第二构件2在外力作用(例如:推力或压力)下能借扣钩20扣入扣孔10中而与第一构件1结合;
第三构件3系固定在第一构件1底部,其对应于第一构件1扣孔10的内侧设置有弹片30,该弹片30系一端与第三构件3本体相连,而另一端则悬空且凸出成型有顶块300,以相对于第一构件1扣孔10的内侧。
如此在一般情况下,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并同固定在第一构件1底部的第三构件3可借按压第二构件2,使其可弹性变形的扣钩20扣入扣孔10中而迅速地相结合,如图2、3所示,使三构件所组合完成的塑胶制品在外观上能够成完美的封闭结构而增加造型的美观性。
然而,若因内部构件有所损坏或有必要将其拆卸而进行更换或维修作业时,由于三构件在扣合完成后,第三构件3的弹片30的顶块300恰好将位于已扣入扣孔10的扣钩20正下方预定距离处,操作者只须自外用手指由下朝上按压第三构件3的弹片30,以令其顶块300将扣钩20向上顶起,即能脱离扣孔10,使第二构件2解除扣合而与第一构件1相分离,如图4、5所示,由此可知,欲将卸分离塑胶制品时,仅需执行按压其底部一体成型的弹片30即可,故拆卸动作不但轻松、快速、且更不需其它起子等手工工具的辅助,也不会破坏构件的结构或是扣合结构本身,因此这种扣合结构实可以大为广用于各种塑胶制品上,例如:摇控器、玩具、电话、滑鼠(如图6所示)等等的各种家电或娱乐产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521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