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油盘无效
申请号: | 98800010.5 | 申请日: | 1998-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18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13 |
发明(设计)人: | 栗山理光;山崎司;松坂和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江立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油盘 | ||
1997年1月1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9-3714号的内容被参考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油盘(油底壳)结构的改进以便防止油盘的振动,更具体点说涉及一种抑制油盘深盘部振动的技术,该油盘振动是油盘产生噪声的主要来源。
背景技术
大多数内燃机如汽车内燃机在气缸体底下设有比较深的油盘,油盘内存储的润滑油被油泵汲取并在压力下被送往各个发动机零件。这种油盘一般由金属如铝合金等制成,具有一个薄壁结构,因此在发动机振动的输入下,其薄片容易振动,从而产生或发出较高的噪声水平。
有鉴于此,以前曾提出过多种用来抑制油盘产生噪声的结构,如同在日本专利临时公报7-166834、6-336952、7-83112号、和日本实用新型临时公报61-91047、62-110553号中所公开的。例如,在日本专利临时公报7-166834号中所公开的抑制噪声产生结构内,设有一个内盘,其底壁和侧壁的形状与油盘浅盘部的底壁和侧壁相似,并搁置在浅盘部之上而不是固定在油盘上。内盘上设有保油壁以便将润滑油保持在其内,从而抑制油盘浅盘部噪声的产生。
但上述日本专利临时公报7-166834号所公开的传统的抑制噪声产生结构和在其公报中公开的类似结构都不能指望有抑制油盘深盘部振动的效果,而深盘部的振动是整个油盘产生噪声的主要来源。另外,传统的采用内盘的技术会增加重量,因此从减轻发动机油盘重量的观点看便成为问题。
另外,在日本专利临时公报7-83112号中所公开的传统技术是在油盘的上开口固定地设置一块缓冲板,为的是抑制油盘内润滑油表面的运动(如波动)以稳定润滑油表面。但即使这样,对抑制油盘深盘部产生的噪声也没有效果。
本发明的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改进油盘,它能有效地克服内燃机传统油盘的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改进油盘,它能有效地抑制油盘产生的噪声,同时实现油盘重量的轻型化。
本发明另有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改进油盘,它能在缓冲板的作用下有效地抑制油盘深盘部产生的噪声,缓冲板覆盖深盘部的内侧并在其上保持着润滑油。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装在内燃机气缸体上的油盘,该油盘具有一个油盘主体部,后者包括一个存储润滑油的深盘部,和一个与深盘部成为一体的浅盘部。有一块缓冲板固定地设置在油盘主体内侧并伸展到覆盖深盘部内侧的下部。当装有发动机的汽车处在一般为水平的道路上时,缓冲板一般在水平状态。该缓冲板与存储在深盘部内侧的润滑油的表面间隔开一个距离。该缓冲板包括一个一般沿水平伸展的主体部和一个从主体部上表面向上伸出的保油壁,以便将润滑油保持在主体部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为一装在内燃机气缸体上的油盘。该油盘具有一个油盘主体部,后者包括一个存储润滑油的深盘部,和一个与深盘部成为一体的浅盘部。有一缓冲板固定地设置在油盘主体内侧以覆盖深盘部内侧的下部。缓冲板的形状做成可将润滑油保持在其上。缓冲板位在油盘主体深盘部内侧存储的润滑油的表面和油盘主体上端之间,以便在缓冲板和深盘部内侧存储的润滑油的表面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层。
由于缓冲板上保存着润滑油,油盘深盘部的振动能被有效地抑制,从而可降低油盘深盘部所产生并发射的噪声水平。而深盘部的振动是油盘所产生和发射的噪声的主要来源。另外,相对于传统的内盘来说,缓冲板的表面面积和重量都较小,因此对油盘从而对发动机的重量减轻作出巨大贡献。
附图的简述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都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其中:
图1为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油盘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的垂直剖视图;
图2为图1的油盘的平面图;
图3A为形成图1中油盘一部分的缓冲板的平面图;
图3B为基本沿图3A中3B-3B线剖开沿箭头方向看去的横向剖视图;
图4为图3A的缓冲板的透视图;
图5为根据图3A中缓冲板保油壁的高度而示出的噪声水平变化的实验数据的曲线图;
图6为根据保持在缓冲板上的润滑油对存储在油盘深盘部内的润滑油的体积百分比而示出的噪声水平变化的实验数据的曲线图;
图7为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油盘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概略而又局部的垂直剖视图。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8000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环状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下一篇:危险物品的包装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