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开用针眼形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801282.0 | 申请日: | 199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12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吉守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6F1/20 | 分类号: | B26F1/20;B26D7/26;B65B5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日本新泻***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开 针眼 形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切断微缝部与无切断部交替连续的分开用针眼予以自动形成的分开用针眼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液体、粉体或粘稠物质等的内容物自动进行充填包装的现有的充填包装机,我们知道一种例如公开在日本国特许厅发行的实用新型公告1975年第10284号公报和发明专利公告1993年第36285号公报或发明专利公告1994年第62134号公报等上的结构:将连续输送的薄膜折叠,再将该薄膜折叠的两边重合进行纵向密封,然后将内容物充填在该纵向密封后的薄膜内,在对该薄膜横向密封后,利用切断机构将横向密封部分的中央部予以切断,再分别将包装袋分开送出。
在这种充填包装机中,对薄膜的中央部分也进行纵向密封,在横向,在并排设置的状态下送出放入内容物包装袋,具有在并排设置于其左右的成为放入内容物包装袋的边界区的纵向密封部分形成左右分开用针眼的针眼形成装置,这种结构较多。
现有的、如前所述的在输送物(互连包装袋)的规定位置形成针眼的分开用针眼形成装置,做成如下的结构:用仅具有切割机用圆形刀刃的带刀刃旋转体(带刀刃圆盘)和具有与该切割机用圆形刀刃抵接的支承周面的支承旋转体(支承滚筒)进行夹持,在该支承旋转体的支承周面上相对旋转方向以规定间隔地形成规定宽度的、形成无切断部用的凹部(槽部)。
即,通过双方的旋转体随着输送物的运送而转动,虽然切割用圆形刀刃压接在支承周面上而可对输送物的规定位置进行切断,但在凹部形成部分,由于切割机用圆形刀刃不与支承周面压接,故不能被切断。
因此,由于留有规定间隔地在支承周面上形成凹部,故该凹部的宽度部分便成为无切断部,该凹部间的支承周面宽度部分便成为切断微缝部,从而形成分开用针眼。
但是,若以在如前所述的左右互连的包装袋边界区的纵向密封部分形成针眼为例子进行说明,则例如在该纵向密封部分的硬度和厚度随着薄膜的材质和厚度的变化而不同的情况下,由于始终形成相同针眼,故存在着一会儿难以分开一会儿容易分开的情况。
也就是说,例如在因纵向密封部分较硬而难以断开的情况下,若欲进行调整使之容易分开,可将切断微缝部相对于无切断部的形成比设置得更大。
或者,例如相反,在因纵向密封部分较薄而容易断开的情况下,若欲进行调整使之较难分开,可将切断微缝部相对于无切断部的形成比设置得小。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对这种针眼的断开难易程度进行调整的场合,要预先准备多个无切断用的凹部形成宽度和形成间距不相同的支承旋转体,以对该支承旋转体进行更换,由于这种更换作业不仅麻烦,而且必须将支承旋转体本身更换成不同的支承旋转体,所以,成本非常高,缺乏实用性。另外,即使进行这种更换,也只能进行另外准备好的限于更换用支承旋转体的固定性更换。
因此,在目前,切断微缝部与无切断部的形成比始终只能形成固定的针眼(不可逐个地对针眼的断开难易程度进行调整),例如在前述那样的充填包装机中,因薄膜材质的变化等而存在着一会儿难以分开一会儿容易分开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就是对现有的分开用针眼形成装置找出上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且并不那么花费成本、对针眼的分开方式可迅速增减调整的实用性非常优异的新型分开用针眼形成装置。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分开用针眼形成装置,其特点是,将具有切割机用圆形刀刃1的带刀刃旋转体2和具有与该切割机用圆形刀刃1抵接的支承周面3的支承旋转体4夹持状配设在被连续输送的输送物5的针眼形成位置6处,在所述支承旋转体4的支承周面3上相对旋转方向留有规定间隔设置的、不能与所述带刀刃旋转体2的切割机用圆形刀刃1抵接的形成无切断部用的凹部7,在所述针眼形成位置6形成使切断微缝部8A与无切断部8B交替连续的分开用针眼8,将所述支承旋转体4设置成相对所述带刀刃旋转体2沿旋转轴方向能自如地移动调整,并且所述支承旋转体4的形成无切断部用的凹部7在旋转方向形成的宽度,设定成沿该支承旋转体4的旋转轴方向而有所不同,通过该支承旋转体4沿旋转轴方向的所述相对移动,可使形成所述无切断部用的凹部7在旋转方向形成的宽度可变,以对所述切断微缝部8A与所述无切断部8B的形成比作可变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机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8012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键盘装置
- 下一篇:一种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