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扬声器无效
申请号: | 98801608.7 | 申请日: | 199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242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26 |
发明(设计)人: | 鲭户隆史;大鹿寿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9/02 | 分类号: | H04R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依文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扬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各种音响设备、图像设备所使用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历来,为了节省扬声器系统的空间,对扬声器薄型化的需求强烈,已作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以下根据图9的侧面剖视图对谋求薄型化的现有扬声器进行说明。
在图中,9为配置于磁隙5内侧的阻尼器,该阻尼器9不与音圈8直接结合,而是其外周端与板4结合,其中央部与振动板15的中央下方伸出部结合,利用磁铁2内径侧的空间作为阻尼振幅空间6,所以做到了比普通扬声器要薄。
另外,1为由磁铁2、轭架3、板4构成并在轭架3与板4之间设有磁隙5的磁场部,7为与轭架3结合的框架,8为一端与振动板结合另一端嵌入上述磁隙5的音圈,10为内周与上述振动板15的外周结合而外周与上述框架7的内周结合的弯曲边缘部。
但上述这样现有的扬声器在组装时,必须在将音圈8与振动板15预先结合好的状态下将音圈8插入磁隙5内,所以,容易发生音圈8相对磁隙5的倾斜或偏心,音圈8的线圈有可能与板4或轭架3接触而发出异常声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能同时实现薄型化和低不合格率的扬声器。
发明的公开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扬声器,其与磁场部结合的框架的周边部与弯曲边缘的外周部结合,弯曲边缘的内周部上固定主振动板的外周部,主振动板的内周部上结合嵌入磁场部的磁隙内的音圈,配置于磁隙内周侧的阻尼器的外周部固定在磁场部的板上,阻尼器的中心部与副振动板的中心部结合,上述副振动板的外周在音圈与主振动板的结合部的外周一侧与主振动板的上侧面结合,音圈是在用间隔件等定位工具被定位于磁隙内的状态下,主振动板被结合在框架与音圈之间的,所以,能解决音圈的线圈与板或轭架接触而发出异常声音的问题。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为本发明扬声器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1(b)为说明其组装用的半完成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扬声器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其频率特性图;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7为其频率特性图;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9为现有薄型扬声器的侧面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实施例1)
以下根据图1(a)、图1(b)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
根据该图,1为内磁型的磁场部,由磁铁2、轭架3及板4构成,形成有磁隙5,同时内部有阻尼器9的振幅空间6。音圈8嵌入在磁隙5内,且其外周部与主振动板11的内周部结合,而主振动板11的外周部与框架7结合。因此,主振动板11的内周直径设定为与磁隙5的直径大致相同。副振动板12结合在阻尼器9的中心部与主振动板11的上侧面之间。
接着对上述扬声器的组装进行说明。预先使音圈8与间隔件13嵌合,在垂直方向已定位的状态下,带着间隔件13与板4嵌合。
接着,将预先内周部与主振动板11的外周部结合好的弯曲边缘部10的外周部与框架7结合,将主振动板11的内周部与音圈8结合。此时,音圈8与磁隙5之间的空隙由间隔件13保持一定。图1(b)示出该状态。接着,拔去间隔件13之后,将阻尼器9的外周部与板4的内周部结合,将阻尼器9的中心部与副振动板12的中心部相结合,将副振动板12的外周部与主振动板11的上侧面结合。
如上所述,与现有的扬声器相比,因为振动板分为主振动板11和副振动板12这样两部分,所以与一般扬声器一样,能用间隔件13进行组装,即使是将阻尼器9配置在磁隙5的内侧、将内磁型的磁场部1的内周部空间用作其振幅空间6的薄型扬声器,也能将音圈8相对磁隙5结合成无倾斜及偏心的状态,所以不会发出异常声音,能做到同时实现薄型化及低的不合格率。另外,图5的声压频率特性图中的曲线A示出本实施例的频率特性。
(实施例2)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侧面剖视图,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14为作为偏心防止件的中心罩,阻尼器9及副振动板12的内周侧分别与中心罩14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阻尼器9的内周部与副振动板12的内周部之间配置有中心罩14,所以提高了副振动板12和阻尼器9的结合强度,并能降低副振动板12与主振动板11、阻尼器9与副振动板12的偏心。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8016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