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板无效
申请号: | 98807439.7 | 申请日: | 199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80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8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康夫;猪俣宣夫;上田贵司;林功;冈野勤;福田治男;古川裕作;金山虎雄;三轮明宏;山田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修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 ||
1.一种汽车的气囊板通过整体地双色成型软合成树脂制的罩体与另一种硬合成树脂制的主体而形成,该板包括:
与围绕在主体中形成的开口部分设置的罩体相结合的结合部分,
其中结合部分构成一搭接部分,在该搭接部分中搭接罩体的外周边边缘由于要设置在主体的开口边缘的内侧并且在双色成型主体与罩体中将搭接部分焊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具有锯齿形或向下的凸形的凹-凸形部分的搭接部分的主体的下表面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罩体周边的一表面具有在罩体后背表面并面对主体开口部分的台阶部分,因而具有封闭曲线形状的凹槽部分是在罩体中主体的开口部分的末端部分的边界部分中形成,同时在气囊的工作时间破裂的薄壁部分以及不破裂的非薄壁部分沿罩体中的凹槽部分以单一线的形状或多条连续线线的形状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非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上或下边上的横贯线的形状,而薄壁部分形成一种沿凹槽部分除去形成非薄壁部分的线以外的三个方向并以一边敞开的四边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非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上或下边上的横贯线的形状,而薄壁部分沿整个凹槽部分的整个周边形成因而形成非薄壁部分的线包括在内侧中。
6.根据权利要求3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非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上或下边上的横贯线的形状,而薄壁部分可以形成一种在罩体左手和右手边的每一边上的纵向线形状;
其中不沿凹槽部分形成的第二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中心部分的横贯线形以状;以及
其中第一和第二薄壁部分整体可形成一种H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3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非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上或下边上的横贯线的形状,而薄壁部分沿整个凹槽部分的周边形成,这样形成非薄壁部分的线包括在内侧中;
不沿凹槽部分形成的第二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中心部分的横贯线形状;以及
第一和第二薄壁部分的整体形成一种两个平直四边形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3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非薄壁部分可以形成一种在罩体左手和右手两侧的每一侧上的纵向线形状,而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上和下两边的每一边上的横贯线形状;
不沿凹槽部分形成的第二薄壁部分形成一种在罩体中心部分的纵向线形状;以及
第一和第二薄壁部分的整体形成一H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非薄壁部分可形成一种在罩体左手和右手两边的每一边上的纵向线形状,而薄壁部分沿整个凹槽部分的周边形成,这样形成非薄壁部分的线包括在内侧中;
第二薄壁部分不沿凹槽部分形成但是形成一种在罩体中心部分的纵向线形状;以及
第一和第二薄壁部分的整体形成一种二平直的四边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3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肋条在非薄壁部分中突出并通过连接元件连接到气囊盒上。
11.由整体模制用一种合成树脂制的罩体与用另一种合成树脂制的主体而形成的汽车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主体成形的同时,在上述主体上所设的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下面沿周边形成多个凸台,和在上述罩体成形的同时借助形成该罩体的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填满上述凸台周围而形成的罩体外周缘,把贯通上述外周缘的上述凸台的前端以热熔化敛缝把上述罩体结合在上述凸台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罩体外周边边缘并与模制面结合的变形限制部分,所述的变形限制部分限制由在模制主体时作用的模制压力引起的罩体的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气囊板,其特征在于变形限制部分构成具有角形横截面的凸形长条或凹形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车体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车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80743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酰亚胺聚合物共混物
- 下一篇:烯烃聚合和共聚合用茂金属催化体系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