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形多极节能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9102468.0 | 申请日: | 199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265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洪启 |
主分类号: | H01T13/20 | 分类号: | H01T13/20;H01T13/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平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 多极 节能 火花塞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形多极节能火花塞,其用于内燃机,特别是用于汽油发动机的点火装置。
火花塞通常用陶磁材料制造,如图1所示,包括一壳体,一陶磁绝缘体,中心电极,和一侧电极,点火时,通过高压放电在中心电极和侧电极之间产生电火花,从而点燃燃烧室中的燃料。普通的火花塞在使用时由于是单点点火,所以工作不可靠,并且常常产生积碳,而使火花塞点火失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环形多极火花塞,其能克服现有火花塞的缺点,实现多点点火,从而能提高点火的可靠性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并能节省燃油,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环形多极火花塞,其包括一壳体,一陶磁绝缘体,一位于陶磁绝缘体中的中心电极,一侧电极,一与中心电极相连的接线螺杆和一接线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电极包括若干金属圆环,位于火花塞点火端部的绝缘体上,中心电极上连接一多角形金属片,当高压放电时,在圆环和金属片之间,以及圆环和圆环之间产生多点电火花。
采用本发明的环形多极火花塞,可以在点火时形成多点火花,所以点火能量大,点火工作可靠,特别在严寒季节,使车辆容易启动。并使燃料可以充分燃烧,所以能节约燃料,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
图1是现有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环形多极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环形多极火花塞头部的侧视图,示意地显示了火花塞工作时产生多点电火花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环形多极火花塞头部的顶视图;
图5是本发明环形多极火花塞侧电极和中心电极的安装方式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环形多极火花塞包括一壳体1,和一陶磁绝缘体2,在陶磁绝缘体2的一端有接线螺帽3和接线螺杆4,和一中心电极7,其顶端连接一多角形金属片10,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片10为一六角形金属片,中心电极7装在陶磁绝缘体2内腔中,并充以玻璃导电胶5,在壳体1的接合端面上有密封垫圈6,在火花塞下部还包括一内垫圈9。本发明的火花塞还包括一侧电极8,侧电极8包括若干金属环8a,8b(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金属环可以仅为一个。金属环8a,8b镶嵌在陶磁绝缘体2端部的槽中。中心电极的金属片10的六个角向金属环8a的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于是,在金属片10和金属环8a,8b以及壳体端面(负电极)11之间形成多个间隙,从六角金属片10到壳体端面11的距离为大约5mm。
当火花塞工作时,由于在六角金属片10和金属环8a,8b以及壳体端面11之间形成多个间隙,所以,能围绕中心电极在多个位置上随机地形成多个电火花,从而形成接力式跳火,如图3所示。于是,增加了点火能量,提高了点火的可靠性,特别是在寒冷季节或燃料气化条件差的情况下,其效果更为显著,使车辆的启动容易,同时在燃烧时能减少积碳,从而改善了燃料的燃烧,达到了节约燃料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本发明环形多极火花塞的总的点火距离达到3-5mm,并且是多点点火,与普通火花塞的0.6-1mm的单点点火间隙相比,其总的点火能量大大提高了。通过对发动机的台架试验显示,本发明的环形多极火花塞在工作时能形成10-20个电火花,与使用普通火花塞的发动机相比,百公里耗油降低5%,CO的排放降低了14%,HC排放降低了73.3%。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点火可靠,节省燃料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环形多极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图5中显示了本发明环形多极火花塞侧电极和中心电极的安装方式图。
其中,所述中心电极与六角形的连接方式是用氩气作保护,连接点自熔,自熔时间为Φ2.5·Φ3.5/2.5秒,使六角形片端面与碰头端面间的间隙不大于0.2mm。
侧电极圆环切口部分的连接是用氩气作保护,连接点自熔,自熔时间为Φ1·1.5-1.8mm/1.5秒,圆环内径与碰头环槽配合间隙不大于0.02mm。
本发明可以有许多变型,都在本发明精神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洪启,未经杨洪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2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