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栓塞动脉瘤用弹簧圈的工艺和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9103275.6 | 申请日: | 199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241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19 |
发明(设计)人: | 凌锋;亚力山大·拉恒;缪中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锋;缪中荣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F2/00;A61F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环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皓晨,张正星 |
地址: | 10073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栓塞 动脉瘤 弹簧 工艺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栓塞动脉瘤用弹簧圈的工艺和结构,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瘤和其它血管畸形之用。
动脉瘤是动脉发育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异常结构,其瘤壁与正常血管相比,有限大缺陷。当血压突然升高或动脉硬化等情况下,动脉瘤会破裂,造成致命出血。
过去,对动脉瘤只能采取开颅手术,用金属动脉瘤夹16夹闭见图9。
现有技术是勿须开颅的栓塞术见图8,将金属丝13绕成圆形弹簧圈14,从放入动脉血管的微导管7中往动脉瘤内塞满弹簧圈。其不足之处在于:弹簧圈形状的结构单一,难以对各种形状的动脉瘤充满完全,因而影响治疗效果。导丝2和弹簧圈之间为不锈钢焊接,不能在填塞弹簧圈后除该不锈钢焊点15以外的任何一点将弹簧圈断开,导致部分弹簧圈游离于载瘤动脉内,极易继发血栓形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填塞完全和可随意断开弹簧圈从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栓塞动脉瘤用弹簧圈的工艺和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发明的结构由异形弹簧圈、圆形弹簧圈、导丝和粘接点构成,弹簧圈末端和导丝前端粘接。
异形弹簧圈为花瓣状、哑铃状、纺锤状和锥状。
粘接点为导电胶。
本发明的制备步骤为:
1、弹簧丝镍钛合金丝成分、直径和制备。
(1)镍钛合金丝成分(重量百分比):镍50-65%,较好为58-62%,钛48-33%,较好为40-36%;
(2)直径0.08-0.12毫米,较好为0.09-0.11毫米;
(3)制备:先用砂纸打磨表面,然后用肥皂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2、缠绕圆形弹簧圈,用绕丝机绕成,外径0.12-0.35毫米,较好为0.17-0.30毫米,丝芯0.1毫米左右,螺矩0.05-0.0476毫米。
3、用花瓣状、哑铃状、纺锤状和锥状模具制备出异形弹簧圈,经热定型处理定型,异形弹簧圈的外径为2.5-5毫米。
4、制备导丝。取直径为0.25毫米左右镍钛合金丝,在高温石英炉中拉制成逐渐变细的导丝,镍重量占55.6%,钛占45%,导丝直径为0.26毫米的段长1300毫米,0.15毫米段长200毫米,0.09毫米段长100毫米。
5、导丝头端100毫米长表面镀金,1300毫米长镀亲水膜。
6、粘接。用NBCA导电胶将弹簧圈与导丝头端粘接。
本发明随意可断弹簧圈的解脱方法为:
在动脉血管中放入微导管,选好待用弹簧圈和粘接好的导丝,在X射线监视下,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导入至动脉瘤内,在栓塞弹簧圈的尾段接恒流电源正极,负极接不锈钢针,恒流电流强度2mA,栓塞弹簧圈将在微导管头端断裂。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栓塞满动脉瘤的总图;
图2为本发明花瓣状弹簧圈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哑铃状弹簧圈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纺锤状弹簧圈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锥状弹簧圈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圆形弹簧圈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弹簧圈和导丝粘接后(成品)的立体图;
图8为现有技术栓塞动脉瘤的图;
图9为早期技术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的图。
附图件号表示:
1、异形弹簧圈 2、导 3、粘接点 4、动脉血管
5、动脉瘤 6、末端 7、微导管 8、导电胶
9、花瓣状弹簧圈 10、哑铃状弹簧圈 11、纺锤状弹簧圈 12、锥状弹簧圈
13、金属丝 14、圆形弹簧圈 15、不锈钢焊点 16、动脉瘤夹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图1表示本发明栓塞满动脉瘤的结构。本发明由圆形弹簧圈14、异形弹簧圈1、导丝2和粘接点3构成。由于动脉血管4上长出的动脉瘤5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必须将弹簧圈的形状制成尽可能多的形状,才能达到充分有效地塞满各种不同形状的动脉瘤,以取得尽可能好的疗效。弹簧圈的末端6必须和导丝2相连接,本发明是用的导电胶8粘接。导丝通电后,粘接点不会断开,除粘接点以外的任何一点都可断开。这样,当填满动脉瘤后,可将刚露出动脉瘤的导丝齐根断开,做到不使动脉瘤外留下导丝或弹簧丝的断头痕迹,不会带来栓塞后的任何不良副作用。
图2、3、4、5表示各种异形弹簧圈的形状,图2为花瓣状弹簧圈9,图3为哑铃状弹簧圈10,图4为纺锤状弹簧圈11,图5为锥状弹簧圈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锋;缪中荣,未经凌锋;缪中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32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多功能汽油添加剂制造技术
- 下一篇:双面电路板的焊接工艺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