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无线电话的外壳组件无效
申请号: | 99106633.2 | 申请日: | 199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236252A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发明(设计)人: | 布赖恩·琼·哈瑟莫;肯尼思·约翰·罗巴克;斯科特·R·维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摩托罗拉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维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无线电话 外壳 组件 | ||
本发明一般涉及便携式无线电话的外壳组件领域。
在便携式设备,例如便携式无线电话中,将外壳设计并组装成能够承受物理压力,例如弯曲、扭曲或掉落相当重要。随着便携式设备变得更小和更轻,外壳一般更薄,更易于在这种物理压力下弯曲,从而导致不希望出现的外壳解体。在这些较小的设备上,提供充分机制以实现可靠连接的空间也非常少。
因此,需要一种提供可靠和强结合的较小的便携式外壳组件。
图1是打开时便携式无线电话的透视图。
图2是合上时便携式无线电话的透视图。
图3是便携式无线电话的上外壳的后顶左侧部件分解图。
图4是便携式无线电话的上外壳的前顶右侧部件分解图。
图5是沿图1线5-5’切开的上外壳截面图。
图6是沿图1线6-6’切开的上外壳截面图。
图7是沿图1线7-7’切开的上外壳的部分截面图。
图8是上外壳部分组件的透视图。
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无线电话的外壳组件。第一外壳部分具有沿第一配对周边一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接头。第二外壳部分具有沿第二配对周边一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隙槽。第一配对周边与第二配对周边配对,从而形成外壳,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接头插入到至少一个第一隙槽。装配至少一个第一接头和第一隙槽,使得能够限制在第一和第二外壳部分之间沿第一和第二配对周边方向的移动。
图1示出了便携式无线电话100的透视图。便携式无线电话100是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射频(RF)信号提供无线通信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便携式无线电话(100)可以工作在蜂房电话系统,通常称为便携式蜂房电话。
便携式无线电话100具有上外壳102和下外壳108,通过枢纽116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便携式无线电话100的打开情况如图1所示,合上时的情况如图2所示。(方向轴也在图2中示出)。在这种配置下,便携式无线电话100通常称为折叠式或蛤壳式电话。接收机和发射机(未示出)也称为收发信机,安置在上外壳和下外壳102和108中的一个,用以提供RF通信。
结合图1和2,上外壳102由前外壳部分104和后外壳部分106组成。前外壳部分104形成了枢纽116的圆柱面。上外壳102上支承了显示透镜126,它基本上与上外壳的前表面齐平。沿上外壳102的前侧和左侧表面有一个指凹处128(可选),沿上外壳102的前侧和右侧表面有一个指凹处130(可选)。上外壳102的前表面还有一个置耳区(ear placement region)120,用以放置用户的耳朵,使之能够收听来自扬声器(图1和2中未示出)的话音信号。置耳区120内前表面上具有孔口122和多个附加孔口,例如孔口124。左侧表面具有孔口132,右侧表面具有孔口134。
类似于上外壳102,前外壳部分110和后外壳部分112组成了下外壳108。下外壳108的前表面上具有多个输入按键136,包括传统电话按键(0-9,*和#)以及功能健。下外壳108的左侧表面上具有多个输入按键138。天线202(图2中示出)从下外壳108的顶表面伸出。下外壳108的底表面上具有孔口140,并具有一个电连接器142,用以与输入/输出数据通信,或者通过电池照明器适配器(未示出)接收电能。下外壳108的底表面上具有一个可卸下的可卸电池盖114,用以掩盖电池(图1和2中未示出)。前表面具有孔口148,用以让用户的嘴将话音输入麦克风(图1和2中未示出)。沿下外壳108的前侧和左侧表面有一个指凹处144,沿前侧和右侧表面有一个指凹处146。当便携式无线电话100处于闭合状态(图2)时,指凹128和130分别与指凹144和146吻合,为打开便携式无线电话100提供方便。
图3和4分别示出了上外壳102的后透视部件分解图和前透视部件分解图。结合图3和4可以看出,上外壳102包括前外壳部分104和后外壳部分106,还有可视显示组件320,挠性连接器336,扬声器342,磁铁346,显示衬垫348,扬声器衬垫362,毡圈364,枢纽组件370,以及显示透镜126。前外壳部分104和后外壳部分106由非常薄的表面和边壁构成,例如0.75毫米厚的表面和1.0毫米厚的边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摩托罗拉公司,未经摩托罗拉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6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