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9107611.7 | 申请日: | 199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236182A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发明(设计)人: | 立花弘一;大高良宪;天野丰一;稻垣文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61/35 | 分类号: | H01J61/3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元忠,杨丽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灯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在玻璃管的内表面处形成有保护膜的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现有的荧光灯具有因长期点燃使用而致玻璃管黑化、光束减低等问题。一般认为,产生这种黑化现象的原因包括:①封入荧光灯中的水银与玻璃管中的碱成分反应形成汞合金,②金属水银浸透至玻璃管中,③由紫外线产生的诸如银盐感光利料曝光过强的负感现象。因而通过在玻璃管与荧光体层之间形成主要由金属氧化物构成保护膜的方式,以防止玻璃管黑化、抑制光束减低的技术已属公知。
为了充分发挥保护膜的功能,需要使保护膜材料涂敷均匀、保护膜不脱落,并成为致密均匀的膜层。作为保护膜材料使用的金属氧化物材料通常采用平均粒径约为1微米以下的无定型微小粒子。这种微小粒子具有呈针状、树枝状或羽毛状的形状,因而这种无定型微小粒子容易麇集,难以调制出分散性良好的悬浊液(悬浮溶液)。当以分散生不好的悬浮溶液涂敷于玻璃管上时,容易产生因涂敷不均匀、粒子脱落所导致的孔眼。特别是对于膜厚较薄的情况,涂敷不均匀现象尤为明显,使得膜层不再连续,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保护膜的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使膜厚比较厚,则膜层上又会产生裂缝,发生膜层的脱落,所以这种情况也不能充分发挥保护膜的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致密均匀之保护膜,从而能抑制玻璃管黑化、抑制光束减低的荧光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荧光灯,它具有玻璃管,形成了该玻璃管内表面处的保护膜,以及形成了该保护膜上的荧光体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主要由基本上呈球形的金属氧化物粒子构成。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具有玻璃管、在所述玻璃管内表面处形成的保护膜、以及形成在该保护膜上的荧光体层之荧光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调制包含主要由基本上呈球形之金属氧化物粒子构成的分散物质之悬浊液(悬浮溶液)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所述悬浮溶液涂敷在玻璃管内表面上并实施烧结的方式,在所述玻璃管内表面处形成保护膜的步骤。
本发明的荧光灯中,最好使构成保护膜用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的60%以上基本上呈球形,如果80%以上基本上呈球形尤好。另外,与上述相类似,在本发明的荧光灯制造方法中,最好使构成悬浮溶液中分散物质用的金属氧化物粒子,60%以上基本上呈球形,如果有80%以上基本上呈球形尤好。
本发明人根据各种研究的结果发现,主要采用呈球形或略呈球形的金属氧化物粒子,即可形成致密均匀的保护膜。
换句话说,采用这种金属氧化物粒子可以提高金属氧化物粒子的流动性,从而可以调制出分散性能优良的悬浮溶液,因而可以提高悬浮溶液在玻璃管表面上的涂敷性能,得到涂敷相当均匀目致密的保护膜。而且由于这种悬浮溶液具有优良的分散性,所以即使长时间静止放置也难以发生粒子的凝聚,从而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另外,这种悬浮溶液即使发生凝集,也容易再次将其分散开。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荧光灯主要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和现有的直管型荧光灯光束保持持性的曲线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和现有的圆管型荧光灯光束保持特性的曲线图。
图4为表示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按照本发明制造之荧光灯中所用的球形γ-Al2O3粒子所得图象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现有技术中所用非定型γ-Al2O3粒子所得图象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参考标号的含义为:
1玻璃管
2保护膜
3荧光体层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荧光灯管横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种荧光灯具有玻璃管1,形成在玻璃管1的内表面处、主要由金属氧化物构成的保护膜2,以及形成于保护膜2上的荧光体层3。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玻璃管1的两侧端部处,与常规荧光灯类似地,还配置有电极等部件,并在玻璃管内部封装有水银和稀有气体。
下面说明这种荧光灯的制造方法。
使用主要呈球形或略呈球形的金属氧化物粒子调制成以水为分散媒体的悬浮溶液。然后将这种悬浮溶液涂敷在玻璃管1的内表面处,待干燥之后,通过烧结方式形成保护膜2。在烧结之后,构成保护膜2的金属氧化物粒子大体仍保持烧结前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76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应力衰减结构的薄型手提式电子装置
- 下一篇:用于可摘假牙的成套人造臼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