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钉枪无效
申请号: | 99112765.X | 申请日: | 1999-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31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广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广勇 |
主分类号: | B25C1/14 | 分类号: | B25C1/14;B25C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钉枪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钉钉工具,特别是由弹药爆炸产生驱动力的射钉枪。
已有的通过活塞传递能量的射钉枪,击发射钉弹所产生的能量主要作用在活塞上,再由活塞将吸收的能量传给射钉。这种射钉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塞吸收弹药爆发的能量是靠设在活塞裙上的弹性活塞环产生的摩擦阻力,活塞环产生的摩擦阻力不能在操作时人为控制;采用止动挡环限位止动,它要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因此极易造成止动挡环的塑性变形,同时活塞杆也会因所产生的惯性作用被拉断,止动挡环和活塞杆的使用寿命短,需经常更换,这不仅给使用带来不便,还会因更换不及时而影响射钉效果;射钉枪对射钉深度不能按需要进行设定。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93213494.7的可连发射钉枪,它是通过设置子弹夹和射钉夹以及枪机上的爪子钩来实现快速、自动上弹入膛、退壳。该射钉枪除具有上述不足外,其爪子钩只是将弹壳拖出弹膛体,而没有表述怎样实现自动抛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活塞吸收的能量、部件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的射钉枪。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射钉枪包括枪管、外管、枪体、活塞、活塞套筒、机头、击针、弹膛体,其特殊之处在于由筒体和筒座两部分组成的活塞套筒,在其结合处设有在随筒体向射钉方向反向移动时形成对活塞表面施加压力的压紧环;在止动挡环一侧即与活塞相对侧设有吸收活塞能量的环形弹簧,活塞上设有配重块。
用于撞击子弹底部而引爆炸药和将击发后的弹壳撞出枪体外的击针组件设置在机头外部的机头座上,在处于静止状态和击发状态时,击针轴线与枪体轴线平行,在处于抛壳状态时,击针轴线的延长线与枪体轴线相交形成夹角。
所述的击针组件是由击针、设在击针杆上的击针套、击针挡环、两端分别抵在击针套和击针挡环上的回位弹簧以及一端抵在击针套上,另一端抵在枪体上的击针弹簧构成。
所述的击针,其击针体横截面为凸状,与机头相对侧设置可插入机头槽内的凸起,另一侧为其轴心线与击针轴线相交的偏心缺圆柱体,在偏心缺圆柱体上设有与击针阻铁凹槽相配的槽。
在机头座上设有保持击针处在待击发状态的击针阻铁和使击针具有撞壳行程的击针摆动阻铁。
所述的击针阻铁和击针摆动阻铁也可以设置在位于机头座上的滑槽体上,滑槽体上设有用于锁住击针阻铁的闭锁机构,用于推动滑槽体沿射钉方向反向移动的滑轴,其一端抵在滑槽体上,另一端穿过弹膛体与活塞座相对。
本发明还包括有子弹夹,子弹夹为可以填充双排子弹的扁棱柱形壳体,在与子弹外径相对的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有凸台,该凸台的设置可将交错排列的两排子弹紧密靠在一起并对子弹移动起导向作用,子弹上的凸缘可沿凸台形成的轨道向出口方向移动。
包括有射钉夹的射钉枪,在射钉夹内的射钉托板上设有可从枪管进钉口伸入枪管内的锁块。
在枪体内设有与击针阻铁移动位置相对且可将击针阻铁锁住的上位阻铁,上位阻铁一端与推杆相对并可在其推动下位移,另一端连接有弹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设置了能对活塞产生径向压力的压紧环,压紧环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枪管对工作面的压力,因此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活塞吸收的能量。
2、在止动挡环前设置了吸收活塞撞击力的环形弹簧,延长了止动挡环的使用寿命。
3、在活塞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配重块,用以降低活塞运动速度,使其不足以产生拉断活塞杆的惯性力,延长活塞的使用寿命。
4、能通过更换轴向高度不同的止动挡环,对射钉深度进行控制。
5、该射钉枪包括有钉夹、弹夹和设在机头上的爪子钩以及设置在机头外能够用于击发弹药和撞击弹壳使其抛出枪体外的击针,因此它具有自动装钉、装弹和退壳以及抛壳的功能,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6、具有多重保险功能,保证使用安全。
图1为本发明静止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待发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将射钉射人工作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A-A向剖示图;
图5为图4E-F向剖示图;
图6为图4处在弹壳出膛状态从A-O-B向剖开的示意图;
图7为图4处在抛壳状态时从A-O-B向剖开的示意图;
图8为图4处在击发弹药时从A-O-B向剖开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弹夹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广勇,未经林广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27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标控制的触觉反馈机制
- 下一篇:用铜基催化剂将硫化合物直接氧化成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