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稠油生产道路沥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113017.0 | 申请日: | 1999-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66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景慧 |
主分类号: | C10C3/06 | 分类号: | C10C3/06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13006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稠油 生产 道路 沥青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一种以超稠油为原料生产道路沥青的工业装置。
在我国已建各种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27条,全长已达100万公里。在今后10年还将建50余万高等级公路。因此,道路沥青在我国需求量相当大,近年来有逐年增长、供不应求的趋势。目前,我国道路沥青的年需求量已达350万吨以上,但目前国内年产量仅能达到311万吨(98年统计)。为弥补不足,只有依赖进口,仅去年就进口约65万吨。故此,开发生产道路沥青的原料也已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
超稠油是一种稠度较高的原油,如辽河油田的杜-84原油。这种超稠油储量是很丰富的,如仅在我国辽河油田,目前就已探明储量高达5600万吨。但是由于这种超稠油被认为利用价值低而没有大规模开发利用。
从超稠油的成份分析来看,它可以成为道路沥青的生产原料。然而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以超稠油为原料生产道路沥青的工艺方法和工业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以超稠油为原料生产道路沥青的工业装置。
本发明装置是以下述技术要素构成的:
换热器;
脱水塔,其中间部引入穿过换热器的原料输入管路,底部引出脱底油流出管路,顶部引出脱顶油流出管路:
脱水塔顶回流罐,其引入脱水塔的脱顶油流出管路,分别引出第一排油管路和第一排水管路,第一排油管路引出两支管路,一路为第一冷回流管路与脱水塔的顶部连通,另一路为粗柴油管路与粗柴油罐连通;
加热炉,其引入脱水塔的脱底油流出管路,引出热排油管路;
蒸馏塔,在其中下部引入加热炉的热排油管路,在顶部引出塔顶油气排出管路,在底部引出该塔底油排出管路,该管路经过换热器引入盛装道路沥青的沥青罐;
蒸馏塔顶回流罐,其引入塔顶油气排出管路,分别引出第二排油管路和第二排水管路,第二排油管路引出两支管路,一路为第二冷回流管路与脱水塔的顶部连通,另一路为粗柴油管路与粗柴油罐连通。
上述装置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超稠油通过原料输入管路流入脱水塔。由于原料输入管路经过换热器,故超稠油被加热后进入脱水塔。进入脱水塔内的超稠油有一部分油气(称脱顶油)和水汽蒸发出来、漂升至脱水塔顶,余下部分稠油(称脱底油)沉入脱水塔塔底。
脱顶油及水汽通过脱顶油流出管路流入脱水塔顶回流罐,其中的水汽由第一排水管路排出,而脱顶油中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排油管路及第一冷回流管路回流入脱水塔顶,其余则通过第一排油管路及粗柴油管路流入粗柴油罐。
脱底油通过脱底油流出管路进入加热炉被加热后,通过热排油管路进入蒸馏塔。进入蒸馏塔内的这些稠油经蒸馏后,有一部分沉入塔底形成所谓塔底油,其余为油汽(称塔顶油)和水汽漂升至塔顶。
塔顶油和水汽通过塔顶油气排出管路进入蒸馏塔顶回流罐,其中的水汽由第二排水管路排出,而塔顶油中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排油管路及第二冷回流管路回流入蒸馏塔顶,其余则通过第二排油管路及粗柴油管路流入粗柴油罐。
塔底油(为道路沥青成份)通过塔底油排出管路并在换热器处被换热降温后流入沥青罐。
由上述可见,本发明装置可以以超稠油为原料生产沥青。
进一步,通过附图给出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是本发明超稠油生产道路沥青装置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根据附图,本发明超稠油生产道路沥青装置包括:换热器1、脱水塔2、脱水塔顶回流罐3、加热炉4、蒸馏塔6、蒸馏塔顶回流罐5。
脱水塔2的中间部引入穿过换热器1的原料输入管路20,底部引出脱底油流出管路25,顶部引出脱顶油流出管路24。在原料输入管路20上设有油泵(原料油泵)21,在油泵21作用下,超稠油通过原料输入管路20流入脱水塔2。由于原料输入管路21经过换热器1,故超稠油被加热后进入脱水塔2。进入脱水塔2内的超稠油有一部分油气(称脱顶油)和水汽蒸发出来、漂升至脱水塔顶,余下部分稠油(称脱底油)沉入脱水塔塔底。在原料油输入管路20上还设有控制阀22,该控制阀22的开度受根据脱底油量多少而动作的开度传感器23控制。当脱底油达到最大许容量时,开度传感器23会使控制阀22关闭,从而停止往脱水塔2运送超稠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景慧,未经刘景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30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