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血压仪无效
申请号: | 99113922.4 | 申请日: | 1999-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281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31 |
发明(设计)人: | 曹炀;王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医疗用品厂 |
主分类号: | A61N1/32 | 分类号: | A61N1/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血压的治疗仪。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2257728公开了一种降压仪,它利用外加电脉冲来刺激人体耳部的降压穴位,主要针对患者的继发性高血压而设计的。而CN1210023公开了一种降血压治疗仪,它除了采用电脉冲来刺激人体降压穴位之外,还设有生物电释放电路,可同时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但是由于人体之间千差万别,输出频率不变的脉冲对于不能使每个患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上述的电路采用振荡电路、分频电路等产生方波信号,硬件成本很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变电脉冲的频率、并且电路简单、成本降低的降血压仪。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血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CUP控制电路、生物电平衡电路、电脉冲电路,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一个口线输出可调频率的周期方波接至电脉冲电路的输入触发端,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另一个口线输出周期方波接至生物电平衡电路的输入触发端;所述的电脉冲电路为把周期方波转换成周期正向脉冲信号的电路,所述的电脉冲电路的两个输出端接至用于接触人体左、右耳的降压沟的电极P1及P2,所述的生物电平衡电路为一个电容周期性充、放电的电路,所述的生物电平衡电路的两个充电输入端分别接至用于接触人体左、右耳的降压沟的电极P1及P2,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口线上还连接有键K2,所述的键K2用于控制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一个口线向电脉冲电路输出的周期方波的频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CPU内的程疗控制口线输出周期方波信号,因此可以省略振荡电路、分频电路,使得产品的体积更小,便于携带及随时随地进行治疗。由于方波信号可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因此可适用于不同的人体,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2为CPU的主程序流程方框图;
附图3为定时器的中断子程序的流程方框图;
附图4为附图3的定时器的中断子程序的流程方框图
附图5为附图1的电路方框图;
附图6为本发明的电脉冲电路输出的脉冲波形图。
实施例:一种降血压仪,包括以型号6804J2为主的CUP控制电路、生物电平衡电路、电脉冲电路,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一个口线输出可调频率的周期方波接至电脉冲电路的输入触发端,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另一个口线输出周期方波接至生物电平衡电路的输入触发端;所述的电脉冲电路为把周期方波转换成周期正向脉冲信号的电路,所述的电脉冲电路的两个输出端接至用于接触人体左、右耳的降压沟的电极P1及P2,所述的生物电平衡电路为一个电容周期性充、放电的电路,所述的生物电平衡电路的两个充电输入端分别接至用于接触人体左、右耳的降压沟的电极P1及P2,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口线上还连接有键K2,所述的键K2用于控制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一个口线向电脉冲电路输出的周期方波的频率,每按一下键K2,由口PB1和PB2检测出,由软件控制PA4输出另一频的方波,方波的频率分别为50HZ、75HZ、100HZ。
参见附图1,所述的生物电平衡电路为:所述的CPU控制电路的另一个用于输出周期方波的口线接至三极管T4的基极,所述的三极管T4的发射极与电源地GND之间跨接有电阻R10,所述的三极管T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5的基极之间跨接有电阻R9,所述的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跨接有依次相串联的电阻R12和电容C6,所述的三极管T5的基极接至手握电极S,所述的手握电极S与电源地GND相连接,所述的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电极P1相连接,所述的电源地GND通过电阻R11与电极P2相连接。T4为功放三极管,用于驱动开关三极管T5,使得T5在截止时,P1、P2可分别通过电阻R12、电阻R11对电容C6充电,而T5导通时,电容C6通过T5放电,直至分别与两耳接触的电极P1、P2放电至等电位,而此时手握电极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医疗用品厂,未经苏州医疗用品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39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负极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智能遮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