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建筑物的移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9114045.1 | 申请日: | 1999-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05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发明(设计)人: | 高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亚平 |
主分类号: | E02D35/00 | 分类号: | E02D35/00;E04G2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4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建筑物 移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整体移位方法,特别是适用于小型建筑物的整体搬迁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不少建筑物被迫拆除,造成很大损失和浪费。为此,人们发明了一些建筑物的整体移位方法,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申请号为93118856.3建筑物搬迁方法、申请号为93117183.6建筑物构筑物移位方法。虽然它们都可对建筑物进行整体移位,但在移位过程中,都需对被移建筑物的底部进行加固及增设便于建筑物提升、移动的附件,并在新旧基础之间浇灌钢筋混凝土的移动轨道。如93118856.3,在被移建筑物上增加由托换梁组成的底盘,在底盘下设置滚动支座,另设反力支座或活动反力支座,并铺设由在原基础梁上加细石混凝土或高标号砂浆抹成水平的轨道梁,或者逐段制作浇灌混凝土连接而成的钢筋轨道梁和连接新基础和基础之间的轨道梁所组成的移动轨道;而93117183.6,则在建筑物的底部增设夹板梁、夹板挑梁和轨道梁等等,并将移位所经过的道路及移到位的新基础浇注成与原基础同样的基础。这样,对于一至三层的小型民用建筑物的移位来说,移位工程复杂、移位过程耗材多、成本高,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型民用建筑物的简便易行、工程费用低、周期短的移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先将建筑物的山墙侧的地圈梁下的基础刨去,并用凹形支撑件和千斤顶将该侧地圈梁支撑住,在凹形支撑件的下方依次铺设支撑梁、移动滚柱和移动轨道后,卸下千斤顶;将建筑物的檐墙侧的地圈梁下的基础清除,并挖去建筑物内的地平;在新址处打好新基础,并将移动轨道沿至新基础上;通过动力将建筑物移至新基础上后,先将建筑物檐墙下的墙砌好,用千斤顶顶住山墙下的凹形支撑件,拆除支撑梁、移动滚柱和移动轨道,砌好山墙后,撤去千斤顶及凹形支撑件,填好空缺。
上述支撑梁为数根并排设置的开口向上的、内填木方的槽钢。
上述移动轨道由数根底层为开口向上的槽钢及上层为开口向下的槽钢重叠而成。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适于小型建筑物的整体移位,其简便易行,且支撑梁和移动轨道可重复使用,工程费用低廉,施工周期短,特别适用于乡镇道路扩宽、城镇建设等所需拆迁的小型民用建筑物的移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施工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凹形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支撑梁的截面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移动轨道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以一幢长10m、宽4m、高5.8m的二层民用住宅小楼的整体移位为例。
先刨去建筑物的山墙、隔墙的地圈梁1-1、1-3下280mm的基础,并分别各用三个、两个凹形支撑件2和六个、四个千斤顶3将上述地圈梁1-1、1-3支撑住,上述凹形支撑件2为铸钢材料制成,其中部的凹槽2-2供放置地圈梁1使用,其两侧设有供千斤顶3支撑的支撑耳2-1。在凹形支撑件2的下方沿地圈梁1-1、1-3铺设支撑梁4和移动轨道6,在支撑梁4与移动轨道6之间设置12根与建筑物檐墙地圈梁1-2相平行的圆柱形移动滚柱5,然后卸下千斤顶3;上述支撑梁4为两根开口向上的、内填木方4-1的槽钢4-2;上述移动轨道6由两层、底层为三根开口向上的槽钢6-1及上层为两根开口向下的槽钢6-2合叠而成(若建筑物的楼层较多、建筑底面较大时,槽钢4-1、6-1、6-2的数量可相应增加)。再将建筑物的檐墙侧的地圈梁1-2下的基础清除,并挖去建筑物内的地平;在新址处打好新基础,新基础比地圈梁1低280mm,并将位过程中建筑物所经过的地面清理成与新基础相水平的平面。并将移动轨道6沿伸至新基础上;动力通过以绳索、滑轮组及推关组成的移位机构将建筑物移至新基础上,先将建筑物檐墙地圈梁1-2下的檐墙砌好,并用千斤顶3顶住山墙和隔墙地圈梁1-1、1-3下的凹形支撑件2,拆除支撑梁4、移动滚柱5和移动轨道6,砌好山墙后,撤去千斤顶3及凹形支撑件2,填好空缺,这样移位工程结束。
若建筑物在移位后需改变方向,则将新、旧基础间的移动轨道6铺设成相应的折道,在移动过程中缓缓改变建筑物的方向,即可使移位后的建筑物改变成所需的方向。
若建筑物只需在原地改变方向,则将移动轨道6铺设成一水平面,在移动时,注意调整移动滚柱5的角度和动力的大小,即可使建筑物原地旋转成所需移动的方向。
若建筑物需沿其檐墙侧作左(右)移动,则将支撑梁4、移动滚柱5和移动轨道6铺设于建筑物檐墙侧的地圈梁1-2下,再通过动力使建筑物左(右)移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亚平,未经高亚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40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过滤通气孔的弹簧制动器
- 下一篇:燃料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