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擎子开口扳手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9119378.4 | 申请日: | 1999-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77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蔡振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振昌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台湾省云***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擎子 开口 扳手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及家庭广泛使用的扳手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复擎子开口扳手结构。
一般的开口扳手是一种足以操控螺帽或螺栓头部产生旋紧或放松的工具,不论用在工业及住家方面,都是属于相当实用且又使用广泛的手工具,就目前传统的开口扳手进行探讨,不难发现其大多的结构内容,即是利用棘轮原理产生进齿动作的作用,但因其设计上都仅是单动棘轮作动方式(包含可逆转型式),此种单动式棘轮结构,一旦遇到棘轮本身有缺口,或者是一部分圆周位无棘齿时,其配合棘轮的擎子即可能因齿形不能嵌合,而丧失传达力量的作用能力,不足以有效控制螺帽或螺栓头部的旋紧或放松转动;而且,单擎子的配合使用,仅可在棘轮圆周上产生一个部位的传力作用,因此,所形成的传力功效是与施力相等的,如果,螺帽或螺栓的紧度愈强,则是致使扳手的操控性愈不容易,由此可见,传统习知的开口扳手,在施力传递上仍有不足处,显难称得上实用。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设计新型的扳手结构,即采用一种复擎子开口扳手结构,使其达到施力连续及传达倍力且能被广泛使用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结构实现上述目的,一扳手主体,端部设有弧座的适长手柄,且在弧座内部形成一半圆弧状的凸缘,该凸缘侧并有凹设弧缘及圆窝的容置凹槽,手柄上亦分设有多个螺孔;一棘齿轮,是以弧形轨槽套合主体凸缘,且在内部形成一凹设有夹槽的开口;一弹性夹,置入棘齿轮的夹槽中,其侧位分设成对应状的突缘;一轴座,为开口部双箝端设有波浪齿纹的座体,并利用周边突部嵌于棘齿轮的夹槽,其突部上相对分设的凹弧扣合弹簧夹突缘;右擎子,是以端轴嵌合主体容置凹槽的圆窝,且将另端延设成一提供弹簧端部靠置的挡面,其形体内弧缘又有恰可啮合棘齿轮的齿形;左擎子,是以中心轴卡合主体容置凹槽的弧缘,并将两端分设成迫压弹簧的挡面及内缘设有齿形的作动臂;弹簧,为端部分别抵靠左、右擎子挡面的压缩弹簧;一扳手上盖,形轮廓与主体相同,并利用多个定位孔提供固定螺丝嵌锁主体的螺孔。将上述组合既为复擎子开口扳手结构。
该复擎子开口扳手结构,由于是左、右擎子与棘齿轮两位产生啮卡配合,并利用定位于棘齿轮夹槽中的弹性夹与轴座形成杆杠原理,使复擎子嵌合棘齿轮亦具备杆杠作用,因此,俾在扳手主体以棘齿轮之波浪纹开口部夹持螺栓头部或螺帽时(即使螺栓头部或螺帽表面已变形亦可完全嵌合),手柄位的旋动力即可经由一个或同时二个擎子进齿产生传力作用,以完成螺栓或螺帽旋紧或松开动作,使其具有施力连续及传达室达倍力的使用功效;又由于在该种结构中使用上、下端面设有柱体或套筒的轴座,并同样以凹弧嵌合弹簧夹缘而定位可达到轴座换装简便暨增具扳手不同使用功能的实施效益;在轴座的开口部,设计了符合现有螺栓或螺帽规格的多种尺寸型态,供轴座的选择性换装,提供了扳手广泛使用的实用效果;扳手主体可在端部分设两个弧座,以增加棘轮元件及轴座的组合数量,进而便于同时装设不同规格或使用功用的轴座,提高了扳手使用的方便性。综上所述,本发明除已显著突破开口扳手的结构性,更因研创特殊的复擎子作用方式,使扳手结构得以产生单个或二个擎子进齿的传递动作,固有连续性及双倍性的传力功效。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组给合详示图
图3是本发明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另种柱体式轴座的立体图
图4B是本发明另种套筒式轴座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首先,请配合参阅图1图2及图3的说明所示,本发明主要是由扳手主体2、棘齿轮3、右擎子4、弹簧S、左擎子5、弹性夹6、轴座7、扳手上盖8及固定螺丝A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振昌,未经蔡振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93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压力传感器的顶销
- 下一篇:一种馏分油非临氢降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