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建材的中空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9119495.0 | 申请日: | 199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14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圣 |
主分类号: | B28B1/14 | 分类号: | B28B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黎光 |
地址: | 台湾省台南县永康市安康***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建材 中空 制造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建材的制造方法,尤指一种混凝土建材的中空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栋建筑物中有许多的建材是必须使用到的,然而并不是每一项建材都必须提供建筑物的强度能力,即有许多的建材虽然有其设置的必要性,但是却是相对降低建筑物的强度,例如隔间的建材即是,因为在大部份的建筑物中是由梁、柱的强度提供支撑力的,而隔间的建材仅是做为空间区分的效用而已,因此隔间的建材有其适当的强度及厚度即可。
然而,在常用的结构中有许多的建材皆是呈实心的设计,其不但在制造上造成成本的浪费,而且相对建筑物或施工人员的搬运负荷又太重,因此又有所谓的空心设计予以减轻重量的结构问世;但上述的空心建材都是呈现完全穿孔的形态而已,充其量在实质上是属于中空形态设计,所以在施工上具有下述的问题点:
一、常用中空形态的建材设计虽然可供施工人员在搬运上较为方便、安全,而且亦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负荷,然而在实际实施后可知:其各部的中空部份一经灌浆程序后便会由各通孔的相连而完全填满混凝土(或者施工人员必须逐次对各个独立的中空孔进行灌浆与否的控制),根本无法达到降低重量的空心效果,而且此类建材在外观上呈现许多坑坑洞洞的中空孔,不但不雅观而且不易获得一般使用者的信任感。
二、在常用结构中亦有采用聚苯乙烯发泡塑胶等发泡体做为隔间中的一道介质的设计,藉由聚苯乙烯发泡塑胶(POLYSTYRENE,商品名保丽龙)的设置而取代混凝土的部份体积,达到降低重量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物一旦发生火警时,其内部的聚苯乙烯发泡塑胶将会率先因为加热过程而释放毒气,大幅降低逃生的可能(火灾中大部份的罹难人员都是因为窒息所造成);再者,聚苯乙烯发泡塑胶在电线管路施工或火灾时会直接因为接触火焰而燃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的各项问题点,深觉常用结构在创作设计上未能审慎考虑到实际施工的缺失,以致造成理论与实际效益有极大差异性的事实,因此遂以其多年从事专业设计制造的创作经验,积极研发改良,在各方条件的审慎考虑之下,终于开发出本发明的建材制造方法,将可完全解决常用者的各项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建材的中空制造方法,可使所制造出的中空混凝土建材,具有重量轻、遇火灾时不会产生毒气及建材材质单一,利于挖设施工等优点。
本发明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建材的中空制造方法,该方法是以一热可塑发泡塑胶于模具中的预定位置进行悬空固定,使再供混凝土于模具中灌浆以填覆热可塑发泡塑胶,促使热可塑发泡塑胶成型于混凝土中而进行初步凝固,再将初步凝固的混凝土取出而经由温度加热过程,促使混凝土的凝结过程加速凝结、强化成一模具预定形状的建材,且可将内部热可塑发泡塑胶收缩成一聚缩合物。
本发明还可以下述方式实施:预设热可塑发泡塑胶的位置处是经由多个混凝土块予以固定,即藉由混凝土块将热可塑发泡塑胶固定于模具中呈一悬空状态以供混凝土灌浆。
热可塑发泡塑胶的悬空固定是采用支架将热可塑发泡塑胶悬空固定于模具中的预定位置处,供混凝土予以灌浆以包覆热可塑发泡塑胶,且再于混凝土初步凝固前将支架取出,令未凝固状态的混凝土得以经由流动而再次覆合支架造成的孔洞。
热可塑发泡塑胶的悬空固定是采用支架将热可塑发泡塑胶悬空固定于模具中的预定位置处,使供混凝土予以灌浆而包覆热可塑发泡塑胶及支架,促使支架于成型建材中构成骨架。
所述热可塑发泡塑胶为聚苯乙烯发泡塑胶。
模具中的混凝土达到初步凝固时,是可直接加热而不需由模具中取出,使令成型后的建材再由模具中取出。
本发明是一种混凝土建材的中空制造方法,藉由令建材内部形成中空的制造方法设计,将可在实施后提供下述的有益效果:
一、由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将热可塑发泡塑胶成型于建材的内部,因此是与外界形成阻绝而不相通的,所以不仅可与建材上所设置的穿孔构成不相交的状态,而且确实于施工灌浆的过程中保持实在的中空构成,达到真正降低建材重量而方便施工的目的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圣,未经陈志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94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